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6  
标签:教学论文 综和专题教学论文
观课议课促教师成长
 “观课议课”促教师成长

研究课堂教学,其目的主要是改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在以往的听课评课中,谁都怕上公开课,评课等于评人,或是互相“忽悠”的现象屡见不鲜。每学期安排公开课时,教研组长焦头烂额,谁都不愿意承担这苦差事。评课时,评课者没有真正站在执教教师的角度看课堂,说话大多以肯定的方式结束。绝大部分教师都觉得教学压力大,没有自信心,更没有了自豪感。一旦遇到自己的课堂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情绪低落,自信心就更不用说了。

观课强调运用耳朵和眼睛为观察工具,围绕焦点问题收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现象,通过师生的语言、神情和行为,获得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解。议课则改变以往授课教师“被评”的尴尬地位,参与教师都有发言的权利,以及倾听和理解对方的义务,更多的关注焦点,进行对话,不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判断或下结论,而是思考和研究更好的解决办法,实现更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观课议课讨论教师的教是怎样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具体行为与情感态度,对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上,而是做出正确的判断,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实质,对教师的成长发挥促进作用。

一、在准备中促进教师成长

在听课评课中,缺乏必要的准备成为了习惯。观课议课要求参与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参与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学生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好教学预设;其次,在观课小组长的组织下,根据教学内容和愿望确定每一次的主题;再次,对参与教师进行分工,使每个参与者的观课目的更明确;最后,执教教师要针对本堂课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和重难点的突破方法等内容。现在,公开课不是执教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全组教师共同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每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实质上就是依托本校资源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相对先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引领的本校“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羊”作用,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或新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使之成长的脚步加快。

二、在观课中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活动由具体活动构成。在观课中,观课教师要善于记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包括教师的提问、过渡语、动作和指令等,以及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教学细节。教学细节有助于领悟和理解课堂,所以,观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观课视角,详细记录课堂中那些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观课中要将“思考”贯穿于全过程,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那样处理,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热闹或冷场,以及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深入思索,透过这些教学现象去分析原因。正是这种观察、记录和思考,能改变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在议课中促进教师成长

在听评课中,评课教师的意见都差不多,大家觉得浪费了时间,没有什么意思,有时还 “不欢而散”。而现在的观课议课使不同的观课议课对象有了不同的视觉、经验和信息,而多样的、丰富的视觉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议课时,消除了执教者与观课者之间存在的心里隔阂和障碍,尤其是站在执教者的角度,理解了执教者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将这种理解真实表达出来,使执教者感受观课者的尊重。议课过程中,观课者多采用提问和探询的语气互动,不是下结论与评定等级的口吻。教师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反复追问、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就能达到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和共同进步的目的,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四、在反思中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时,教师也许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既有专家的智慧,也有成为专家的机会。但是在过去的听课时,大家总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总是忙着记录,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板书、学生的回答,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怎样展开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如何发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展现的,往往被忽视掉了。评课时,把普通话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符合新课程理念等大话、套话撂出来了事。既没有反思意识,也没有反思习惯,更没有反思能力。观课议课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会。为了能在议课时“议”出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和思考,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在观课时就必须进行反思。要反思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是怎么想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效果和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要反思假如我来执教,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还要反思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议课后还要善于捕捉新问题,在模仿与同伴互助中进行创新设计,促进教师的成长。

 
标签:教学论文 综和专题教学论文 观课议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应“精”在何处
下一篇:实现教师智慧的叠加——学校教科研管理初探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