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阅读:297
标签:
教师随笔
语文课堂要多留一份让学生潜心会文的虚静 教师随笔
语文课堂要多留一份让学生潜心会文的虚静
最近一段时间,我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匪浅。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非常值得我去学习,但她们的课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们讲的神采飞扬,学生也是畅所欲言;二是教学花样也不断翻新,比赛、游戏、表演、讨论、成果汇报等等屡见不鲜。三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步步紧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需要一份虚静,一份潜心会文的默契呢?
前几日在实验小学听课,偶听“虚静”一词,顿时感觉与我似曾相识,便有了要搞清他的意思的想法。回来后随即查了相关的资料,搞懂了“虚静乃清虚恬静,宁静也。”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说“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识能力。更有助于识破事物之理。一个艺术家要是没有虚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就会被纷杂的物象所扰心,为竞萌的意念所劳神,导致构思不得要领,想象不能深入,最终意象也就失去了深刻的意蕴。同样一位教师如果不能在上课时将学生带入“虚静”状态,那学生也就很难潜心会文,学习就会停留在浮躁的表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引领学生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领会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的意图,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记得有篇文章曾这样来描述“静”:“静”是思考,是聆听,是阅读,是品味,是酝酿,是记忆,是想象,是巩固。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一堂课中,“静”其实比“动”更重要。只要这种“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思维充分调动的静,是蕴涵了动的静,那么这种静无庸质疑就有了价值。学生被一道难题卡住了,不妨就让课堂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一篇美文难以言传了,不妨让学生静下来品味?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又怎么能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静地记忆和积累呢?我们的学生实在太辛苦,我们老师要好好想一想,是否没有给学生足够静的时间?我想,第一个将“虚静”一词引入语文教学的人,一定是一位文化底蕴浓厚的有心人,他一定是为了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入手,从而去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的。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气氛的“静”不是思维的静止,而是凝神静气下思想的涌动。作为一线教师,要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为此,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让一节课上的热热闹闹的,让大家认为你的课多么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你要本着“立足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学习为起点”,“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这样你才会不被表面的“风光”所迷惑,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唯有闹与静相结合,才能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标签:
教师随笔
语文课堂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习作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下一篇:
顺其自然,让童年涂满自由的色彩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