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80  
标签: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标签: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延安,我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积累 运用一(延安的孩子们)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下一篇:为人民服务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