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903
标签:
教学论文
低声细雨
笋岗小学 吴海红
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个别老师习惯高声训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老师的尊严,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殊不知这样做会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裂痕。如果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用和蔼的态度、低声调进行教育,就会像春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低声调”的教育能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问题的暴露和解决。
学生都害怕批评,也厌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害怕、厌烦,就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负担。学生受到了老师说教与批评的“招待”,这种负担便会转化为“心理超重压力”,学生或者会在心里“掩耳不闻”,表面在洗耳恭听,“心”却躲在别处;或者会因为考虑到老师将怎样处置,而变得焦虑不安、精神紧张;同时,自我保护的本能,又会促使学生作出“心理防御”,以至于在老师面前不敢也不愿道出真情。这时,倘若老师能用和蔼的态度、低缓的声调开导、说服,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举动而获得心理上的宽慰。紧张的神经渐渐松弛,情绪稳定了,心结解开了,问题暴露了,老师的教育也就容易被接受了。
其次,“低声调”的教育能减弱乃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学校里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从小就被认为品行恶劣、屡教不改,因此常常受到过分严厉的斥责。可以说他们是伴着训斥和生硬语气的说教长大的。在这些学生眼里,老师非但是不可亲近的人,而且令人憎恨。由于情绪的强烈对立,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往往一概拒绝。即使被迫接受,也不是真心实意地照办。有时候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学生中挑起事端,导演“恶作剧”,暗地里与老师对着干。
降低批评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会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好的暗示:这次批评不像是有意找学生的“茬”,更不是想借此机会整治学生,而是真情实意地要帮助学生查找问题,纠正错误。这样,学生自然会放松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接纳老师的谈话。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转变对老师的看法,自觉减弱乃至消除“逆反心理”,化尖锐的对立为真诚的信任,按照老师所讲的道理去学习、生活和做人。
再则,“低声调”的对话,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增进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师生关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崇拜自己的老师,以至于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去执行,而老师则不大喜欢接近学生,热衷于保持“师道尊严”的派头。致使师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差距。这种情况处理不好,会阻碍师生心理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
交谈是师生之间交换思想、增进了解最常用的方式。低声调、亲昵的交谈像讲“悄悄话”一样,容易引起学生跟老师说话的兴趣,感受到母亲般的慈爱,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尊重学生,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他们为自己享有这样的谈话机会而高兴,渴求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亲人和知心朋友。
由此可见,教育学生用低声调,比较合乎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特点,它有助于消除师生间存在的隔阂,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尊重老师,信任老师,自觉自愿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帮助。
来自:中国教育报
标签:
教学论文
低声细雨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加强古诗教学一得
下一篇:
海底世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