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72
标签:
教学设计
第6册教学设计
S版第6册教学设计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小蚂蚁活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标签:
教学设计
第6册教学设计
S版第6册教学设计
蚂蚁的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下一篇:
《蚂蚁的救助》教案 (S版三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