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24  
标签:教学设计 第10册教学设计 S版第10册教学设计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简析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三、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屏障芸芸众生句子: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标签:教学设计 第10册教学设计 S版第10册教学设计 西风胡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下一篇:《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