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307  
标签:教学论文
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
                       山东省滕州市华澳小学  张厚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完成教学或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专家、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 

朗读是“听说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包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法,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节内容,优美的韵律节奏和严谨的逻辑序列等方面,优美地读不仅给读者和听者以具体的启迪,而且会辅助教师的讲解,起到讲解达不到的作用,即,感受真情,培养语感,领悟表达。这就是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发展的基础与过程。通过读,让学生充分完成由视觉摄入文字信息,由大脑分析、加工变成声音从唇齿间读出,再以听觉纳入大脑进行反馈、调节的过程,即刻完成多因子的加入,多感官的参与的入于目,得于心,发于口,纳入耳的朗读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的进,悟的出”,实现阅读的目标。 

一、读得进,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 

结合教学实践和《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让学生“读的进”,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的、真正的读。听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案”,过场式的让学生“读”,根本不顾学生读没读完、读没读进。还听过特级教师武琼的《黄河象》一课,在授课前的初读时,武老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读,读完的坐下”,当学生们陆续坐下后,有一个后来据班主任说是最差的学生站在那里自已结结巴巴又读了五分钟。此时,听课的老师们有点替武老师燥,而武老师并没显示出不耐烦,认认真真地听其读完坐下,并给予了表扬。那个学生显的很兴奋,从来不回答问题的他一节课发了三次言,最后一次还非常正确!课后,武老师在作讲座时说:这个学生知道自己是差生,能勇敢地站着坚持读完,这本身就是好学和诚实的优秀品质,如果你武断地让他坐下,很难想象这个“差生”将来会怎样。可以这么说这个学生的信心和发展正是李老师开头的让其充分地读、真正的读得来的,他注意到老师信任他,鼓励他,不独断,才信心倍增,才思维活跃,才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才不断发展。我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需要“这个”,老师不要打断他,不要以讲代读,不要停留在浅层次的、形式上的读。这样不仅读不好,读不进,学生也悟不出,学生的认识也不会发展,无从谈起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欠帐会越来越多,语文教学仍会停留在“高耗时,低效率”怪圈里。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地读,主动地读,充分地读,只有读进去了,才能为真正的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读得进。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一个一个问题不停地问,不厌其烦地分析,其结果正如好些专家所说:教师是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学生:花瓶美不美?这个比拟虽有不妥,但却真切地道出了我们不让学生去读书,去整体把握、感悟,却把美的东西分解的支离破碎。怎么办?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 

例如《瀑布》一课,短短几句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之此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我让学生反复吟诵后,使学生闭上眼睛脑中就会出现那瀑布,用全部的感觉去体验语言情景,使学生情感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虽然一时他说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他的脑海中却分明已感受到。 

再如于永正老师的《小稻秧脱险记》,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些“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这些还不仅仅是词语,而是与文章内容密切联系),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一遍、两遍、三遍地反复读课文,第一遍过后,教师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三遍教师示范读过后,“这回是不是明白的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接着教师要求像老师一样放声再读一遍。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去和老师一块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于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在“读进去”“有所悟”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就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明白了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险的无奈),通过于老师这巧妙地处理,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只有在反复地读当中,才能体会到它的意蕴,领悟它的内涵,确实不需要繁琐地分析。再有如《鸟的天堂》中“这美的南国的树”,我想任何一位教师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恐怕也不会把这个句子讲的更传情、动人。那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把不可言传的情感领悟出来。 

三、读进去,既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指导好,使其悟得出。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透析出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参与、指导、引导、评价上,“放手”并非不管不问,教师参与进来,就要指导引导疏导,再加上适当的评价,就会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我上课时,经常说,“读的不错!”“有自己的感受!”“你和他读的不同,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等等,主要作用就是“放手”“指导”“疏导”“悟出”。但是,有时候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生学”。 

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中,“收”的时候,老师不去直接说怎么读,重在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领会。“放”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的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对学生有多么神奇,他深知“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只有让他按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自己的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含之情融为一体。 

上《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当学生初读感知之后,我作了示范读,然后让学生评价老师读的怎么样。这里我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榜样(独特感受并非都正确),“模仿”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范读是朗读指导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开始我没有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去模仿,我知道“强器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的道理,所以先让学生去评价,通过评价去深入的体会,这样一是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有示范性;二是巩固、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主动进步;三是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后,总想模仿教师扁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在此时于永正老师总是采用欲扬先抑法,经常说:“想试一下,我看你不会读这么好!自己再练一下,……再练一遍………”教师的此招让学生感觉到“读好书”的方法是他们看书得来的,有成功感,这也正是老师的“圈套”)。教师实现了自己要“教”的东西让学生“主动学过去”的目的。这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读进去”后“悟的出”的过程指导。 

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可置疑的应承担一定的任务,“读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应该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张扬学生的个性,把素质教育的精髓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

http://www.pep.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让学生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