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7577  
标签:课堂实录 第7册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7册课堂实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富官庄镇中心小学 常友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立下了什么样的读书誓言?

(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

2生齐: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中华是指?崛起是什么意思?

3、指名生:中华指中国,崛起指振兴

4、这句话的意思是?

5、生齐答: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5、师: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周恩来吧!(课件出示)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6、师: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 开火车读                    

 

(1)jué        mó     xún         zū 

崛起        模范       巡警        租界地 

rǎng      fù      chéng        bó

吵嚷        妇女       惩处        伯父                       

     fán     dì    yì     zhèn

热闹非凡      帝国主义      振兴中华

kēng qiāng       chuǎng

 铿   锵 有力        闯  进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板书疑惑)

3、学生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生: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等)

(3)师: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板书目睹)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生接读(9_16)

(2)师:画出周恩来两次回答的句子,

(3)师: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4)生:---清晰而坚定。

(5)师: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6)生齐读

(7)师:再响亮些、再清晰些、再有节奏一点读。

(8)生齐读。

(9)师: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同学们齐读17段。

(10)生齐读

(11)师: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展开全文阅读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真棒!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课文读完了,现在你明白了吗?是什么事促使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填写你们手中的练习

(2)生填写词语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    )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              ),中国巡警不但不(       ),反而训斥(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

师:清同学们以姿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好!大家都填好了,李佳禾你来读

生读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给自己掌声。课件出示答案

7、介绍时代背景

(1)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课件出示,介绍时代背景)

(2)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

(3)(课件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学生齐读)

    (4)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生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写这些人物的句子画出来,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中国妇女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2)生读

(3)生答“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旧,说明她很贫困,她哭诉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希望中国巡警给她主持公道

  (4)师:她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5)学生用课本话回答

  (5)师:是啊,大家看,多么——生:可怜的中国妇女啊。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6)生读

  ◆洋人

  (1)师:再看那肇事的洋人,清把课文中描写洋人的句子读一读。

(2)生读 

(3)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4)生:“得意扬扬”是高兴 ,做了好事,考试考了好成绩。 

   (5)师: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6)

  (5)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多么可恨的洋人!

  (6)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1)师: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2)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3)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4)“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5)师: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2)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3)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  

(4)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体会他们的愤怒。    

(5)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6)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7)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2、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4、师总结激发学生情感

(1)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

(2)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5)我们要不要学习周恩来爷爷为国为民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那就让我们从写好每一个字开始吧!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深化巩固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和        。 )

五、总结 拓展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标签:课堂实录 第7册课堂实录 人教版第7册课堂实录 为中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第三单元作文例文 学生作文范文
下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