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阅读:427
标签:
教材培训讲话稿 备课资料(青岛版五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分段) 数学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使用五年级(下册)教科书。这册教科书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七个单元,前六个单元教学新知识,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七单元是总复习,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可以说将青岛版小学数学的特色发挥并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特点:
1.淡化生活情境,突出数学情境。
由“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是该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情境串的呈现上,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活情境逐渐简约。本册教材突出表现为:一是创设有利于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如圆、圆柱与圆锥单元,呈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圆柱、圆锥形状的物品作为情境;二是突出数学信息,淡化生活情境。如百分数单元,在假日旅游的背景下,更多呈现的是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的数学信息,便于直接引入新知探索;三是创设纯数学情境。如百分数单元的相关链结,小数、百分数、分数互化的知识以及第三个信息窗中绿点标示的问题,没有在信息窗中呈现,而是在探索中直接给出。
2.突出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探索新知”。
这一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合作探索中进行重墨体现。例如,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教材从现实问题“怎样求冰淇淋盒的容积?”入手,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怎样求圆柱体的体积?”,学生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圆面积的推导方法,猜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操作、验证,总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计算公式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解决冰淇淋盒容积的问题。
教材的这一基本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知识经验和客观现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
这一特点体现在对知识的结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相比,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例如,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的编写,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本册教材编排顺序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样编排,可以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理解。又如,传统教材是先学习比例尺,再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而本册教材是先学习正反比例的知识后再学习比例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编写本册教材时,特别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材通过圆的面积与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又如,在探索圆周率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材渗透了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5.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总复习的编排可以说是青岛版教材的又一大亮点。在教材送审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前几套教材在送审的过程中均因总复习平淡而未获通过。本套教材在总复习方面进行了独特的编排,充分体现了青岛版教材的思路与特色,将系统整理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数学学习方法等进行了充分地展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结构编排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形成系统的网络体系。总复习根据内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版块,引领学生按知识体系有条理的回顾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重视数学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和提升。传统的总复习内容只包含知识与技能方面,而本教材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整理,同时还注重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回顾整理。教材设计了“知识与技能”和“策略与方法”两大版块。一方面,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回顾整理;另一方面,对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中渗透的转化、数形结合、模型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新型的复习方式,注重教师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教材在知识与技能中设置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两个版块。“讨论与交流”版块是提示学生去体会学习知识的价值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启发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三个性质的内在联系进行回顾整理;“应用与反思”版块则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自我检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漏补缺,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练习题少而精。传统教材总复习部分的练习题量比较大,机械重复的内容较多。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本教材减少了练习题的数量,并精心设计每道练习题,使每道练习题都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突出复习重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一单元 完美的图形——圆
该单元的名字称的来历:从生活的角度讲,起点回归终点,周而复始被称为完美,圆有这个特点。从数学的角度讲,圆也被称为完美的图形,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所有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在面积相等的所有图形中,圆的周长最短。正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将圆单元确定为“完美的图形”。
在数学教学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着重于单元统筹的思想,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都应着眼于单元统筹的安排。因此,立足于单元,在此我们统筹分析如下几个方面:
展开全文阅读
一.教材地位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以后又陆续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建立“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经验——寻求方法——总结归纳——解释应用”的“模型化”思想。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三.单元教学内容
信息窗 主题 知识点
信息窗一 交通中的圆 圆的特征,包括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圆的半径、直径特点及关系;圆规画圆
信息窗二 建筑中的圆 圆周长意义、计算方法;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圆周率的史料;已知圆直径、半径求周长;
信息窗三 航天中的圆 圆面积意义、计算方法;已知圆直径、半径、周长求面积;环形面积;
四.单元编排突出特点
1.提供广泛的生活情境,由表及里,使学生充分体验圆的美的同时,学习知识。
本单元教材从情境到自主练习,提供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圆,既有交通中的圆(各式各样的从古到今的车轮),也有建筑中(天坛)、航天中(神五降落伞)的圆,包含了大自然(水波、巨石阵)、动植物(花、狮子领地、树冠)、人类生活中(石碾、钱币、喷灌、旱冰场、圆桌、光盘)的圆,体现了圆的无处不在。通过这些广泛的素材,使学生对圆的认识由表象到抽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
2.渗透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
圆是小学数学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小学数学中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本单元在安排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了“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实验——总结——应用”的探索方法,在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知识的探索时,都由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引入探究,联想以前所学的知识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直至发现总结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种探索的方法教材在合作探索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通过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
3.突出科学性,感受人类的智慧。
轮子设计成圆形的、天坛中祈年殿顶周长30丈(100米)、神五舱的降落范围等,都蕴含着科学知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明白了其在生活中运用的科学道理,体现了古代和现代利用圆的知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体会圆的科学价值,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五.单元课时统筹(共8课时)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回顾整理
探索+练习:1课时 合作探索圆周长、介绍圆周率史料:1课时 合作探索圆面积:2课时 1课时
自主应用求周长及求直径、半径+练习:1课时 自主解决圆面积应用、环形面积+基本练习:1课时
巩固综合练习:1课时
六.信息窗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交通中的圆
1、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2、信息窗的介绍:这个信息窗向学生呈现的是古代、近代、现代交通工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外观、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的轮子都是圆形的。 “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学生由此产生疑问,引发对圆的认识的学习。
例题的设置:
红点部分学习的内容包括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3、信息窗教学建议:
(一)由情境图,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前两种学生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是古代、近代、现代的交通工具。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交通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它们的外观、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却始终没变,学生马上就会发现它们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轮子为什么都设计成圆形的呢”自然引入对圆认识的学习。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重视通过推理、想象等数学方法得出圆的特征。
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的安排,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主要特征,再教学用圆规画圆;一种是先教学画圆,再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主要特征。第一种思路,有利于学生对圆的主要特征的接受,用圆规画圆的教学是侧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技能;第二种思路则让学生通过画圆,形成对圆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这样更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教材就从画圆引入。
学会用圆规画圆这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但上来就教学生用圆规画圆,学生感觉不到它的优势。为了让学生认识圆规,了解它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不加任何限制,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个圆。第一种是学生不借助任何物体,画一个圆。第二种是学生借助有关的物体描出一个圆。如:硬币、瓶盖等等。第三种就是借助工具(如:钉子、绳子、笔或者圆规)画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不同的操作过程,效果怎样,有什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工具画圆比不用工具画圆容易,效果也好一些,但还是有一些局限性,要规范画圆,就要使用画圆的工具-圆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得出:借助工具画圆,都要固定一点、固定长度、旋转一周。当学生比较得出画圆的三个要素后,请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本:通过比较,我们找到画圆之间的联系,那么数学上对于它们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呢?请学生打开书本看一看、找一找。
教学“圆的认识”中有关半径、直径间的关系是一个重点。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在画好的图中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然后告诉学生“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个结论,这样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在操作中注重学生进行推理、想象等数学的思考。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猜想一下,同一圆中有多少条直径与半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直径与半径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简短而又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束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展开想象,然后进行验证。验证时,有的可能采用 “折”的方法,有的可能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通过小组的操作,群体的交流,最终归纳出“圆有无数条半径”“圆有无数条直径”“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又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操作活动落实到实处。
(三)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道理。
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圆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即:道路是平的,因为圆的半径都相等,用圆形车轮行驶时平稳。车轴应装在圆心位置。
4.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展开余文
(一)要通过画圆,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
课上通过展示不同工具画圆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画图方法的联系进行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得以理解画圆的原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即学习要善于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本质的联系。
学生比较得出画圆时需要“固定一点”“固定长度”“旋转一周”后,要求他们在书上找到相对应的数学名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才能找到相对应的概念。这样处理,比起直接让学生自学,然后照本宣科读一读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的思维价值要高,更能促使学生实现概念的内化。
(二)可以充分利用史料,使其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文化价值。
A、可挖掘单元题目,引用古希腊数学家的话,引发学生区别圆与其他平面图形不同的兴趣,得出圆是曲线图形。
可在学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本单元的题目也是命名为完美的图形。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而被这位数学家认为是最美的呢?因为有科学家参与的话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更高,更能助于他们发现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
B、引用墨子对圆的研究,巩固圆的特征的认识。
在新课结束后,可出示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请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简短的一句文言文,包含了圆的主要特征。学生在阅读后,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C.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拓展对圆的认识。
《周髀算经》对于圆有这样的记载:圆出自于方,方出于矩。事实上,古时画圆的方法现今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由此能想到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画圆方法,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圆与正方形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5.练习教学建议:
自主练习的第1题:是联系生活经验的题目。呈现的是风车、摩天轮、直升飞机的螺旋桨这三种物体的运动现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是圆形的。
第5题,通过火眼金睛辩对错,不仅使学生能正确地判别,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并能画出圆的对称轴,注意画时画成直线及画点划线;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或直径决定的,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自主练习的第7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此题综合了圆、数对、平移等知识。练习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平移时一个要注意方向,另一个要注意距离,对学生来说平移的方向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平移的距离较易出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平移的距离。)此题的答案是:(1)圆心的位置(2,6);(2)平移后的圆心所在的位置是(5,4);(3)圆心所在的位置是(11,4),半径是2个格。
第8题是活动中体会圆特点的题目。通过图示认识到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有的近有的远,想到每人应该距离瓶子相等,也就是设计成圆形的。对于操场上画圆,应该放在课后去试一试,也可以先让学生想方法交流在操场上画圆的方法。进行交流,如在操场上选一个位置作圆心,先在绳子的一端系上粉笔,再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圆心上,然后拉紧绳子绕圆心转一圈,在圆上任意找出6个点,作为选手的套圈位置。
第10题:是设计图案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创新,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点评。第一幅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规律:大圆套小圆,且内切于大圆上一点,注意圆心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幅图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画出此图形是以圆内接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圆的半径为半径画圆,要注意指导学生确定好四个半圆圆心的位置。
第11*题是选做题,不作考试要求。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第(1)小题是要求画出正方形的内切圆,且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第(2)小题是要求画出正方形的外接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
“课外实践”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操作,寻求测量的方法。活动结束后,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点评。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测量:
“你知道吗?”通过文字介绍和直观图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扇形,这里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标签:
教材培训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 备课资料(青岛版五年级第十册)
下一篇:
第二单元山东假日游——百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十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