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341  
标签:教案 第10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第10册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找次品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 创设找5瓶钙片中的1瓶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 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

教学建议:

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必急于归纳最优方法,重在鼓励。

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 教师注意进行指导。

例2

编排思想:

 创设找若干零件中的1个次品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 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 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多样性、有效性。

教学建议:

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探索性最优化方法。

 如果没有天平,可利用卡片操作、画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如画树图的方法。

 教师初步归纳最优方法。

 让学生继续探索10、11个零件找次品的方法。

 教师最后全面归纳最优方法。。

练习二十六

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保证能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以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第4题是一个趣味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爸爸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即现在和3年后两者的年龄差一样,所以设小明今年 岁,则爸爸今年就是( +24)岁,从而 +( +24)=34,可算出小明今年是5岁,爸爸今年是29岁。

第5题的编写意图在于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示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次。

第6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多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5……时如何找出次品。

第7*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关于“你知道吗”的说明

本专栏简要介绍了在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轻的情况下,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测的次数。由该表可发现,只要待测物品数量介于 +1~ 之间,则最多只需要测 次就保证能找出次品。由此,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4~729个。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展开全文阅读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时,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是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标签:教案 第10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第10册教案 第七单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备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第九册)
下一篇:第六单元统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第十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