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阅读:339
标签:
教案
第6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第6册教案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2000年以前的义务教材在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000年修订教材时,根据很多老师的建议(两段分数的教学间隔时间太长),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在第七册,现在考虑到对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下降,课标把它放到第一学段,所以提前教学。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编排特点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此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分数。
教材上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公园里玩耍、野餐的情境图,图中有许多分数的例子,如苹果一人一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一个月饼平分成了两块,有几个小朋友在折纸,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喂鸽子的器皿平分成三格或四格,远处小朋友在搭积木,也有许多平均分的原型。通过以上素材,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把一个物体平分成若干份的现象到处存在,认识到产生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这个主题图时,可以作为引入,等学生学会了分数的表示法以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表示一下图中的各种分数。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使学生明白二分之一中的“二”和“一”的含义。接下来,把这块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自己说出1/4的意义。
然后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儿并没有对分数进行文字性的定义。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
在本例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时要强调平均分。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2)要利用折法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除了教材上的三种,还可以有很多种折法。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可看成是例2活动的延伸,学生已经理解了几分之一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再认识几分之几就比较容易了。教材中给出了2/4的含义,3/4和4/4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式自己写出来。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在学习了一般的几分之几以后,再出现一条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自行写出其中的若干份所表示的分数。本单元的分数分母一般都在10以内,这儿出现十分之几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作铺垫的。
接下来,教材直接说明像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7.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8.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在这儿,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在这儿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2)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9.练习二十二
第1题,涂法不唯一。
第2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
第7题,要引导学生发现涂色部分与未涂色部分的两个分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数加减法作铺垫。
第9题,通过三个1/4相加与3/4大小的比较,为分数加法作铺垫。
第11题,答案多样,可以是4/16,也可以是1/4。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通过主题图中吃西瓜的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A.通过直观图看到两块西瓜和一块西瓜合在一起是三块西瓜,分别用三个分数来表示,得到分数加法算式。(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B.用说理的方式表示。
2.例2(分数减法)
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前面相关练习中已有了一些铺垫,只要把1转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划归为已学过的分数减法,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展开全文阅读
4.练习二十三
第5题,把钟面的刻度和分数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层次较高,可以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增加60分之几的练习。最后一题,可以写出6/12,也可以看成1/2。
第7、8题,从图上都不能直观地看出剩下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求学生抽象地运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第8题,计算时可以连减,也可以先把红色和蓝色加起来,再减。
第9(2)题,要引导学生把两次对折转化为把绳子平均分成四份。
五、教学建议
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八单元 可能性
背景:课标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四大内容之一,并在第一学段就对可能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概率发生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到确定事件(肯定与不可能两种,概率分别是1和0)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不可分的,在本册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学定义的:某一结果发生的次数占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总次数的比。要注意的是,概率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实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证明手段,严格的概率只能通过公式求得。
在本册,还不是要精确地计算某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只是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就可以了。
一、教学内容
1.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可能性的大小(两种结果、三种结果)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抓阄表演节目的活动。
例2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来体会可能性大小。
摸棋子、摸球活动、转盘游戏、涂色活动、掷硬币、猜硬币游戏、抽签游戏。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抓阄表演节目的情境,学生都非常熟悉。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抓阄过程中,抓到的结果是不定的。如果预先知道哪种节目的纸条多,学生也能初步感知自己表演哪种节目的可能性大。
教师还可以利用买体育彩票、抽奖等现实题材来引入可能性的内容。
2.例1(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肯定、不可能与可能等概念。虽然肯定与不可能都是确定事件,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点,只要能用上面三个词描述一下就可以了。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再用实验验证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判断的理由。
(3)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像教材上说的“哪个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不可能摸出绿棋,可能摸出绿棋?”也可以问“第一个盒子肯定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第二个盒子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最后一问也是为后面列出所有可能结果做准备。)
3.例2
借助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的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常识就能判断的,所以教材上只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事件。
4.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两个层次:列出所有的可能结果,比较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2)通过先观察、猜测,再用小组实验验证的方式来展开活动。
(3)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实验所用的东西除了颜色以外,其他特性完全一致,否则不能保证结果的随机性。
B.要有足够多的实验次数,这样才有统计学的意义。
C.每一次实验的状态都一样(摸出的球要放回去)。
(4)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棋的次数比红棋多。
(5)出示两组的实验结果,虽然两组的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在这儿,其实也是让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过程。
(6)教学时可以问一下学生,为什么都是摸出蓝棋的次数比红棋多,引导学生把摸出某种结果次数的多少和棋子的数量多少联系起来,这就可以了。
(7)最后提问“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实际就是利用前面的统计结果所表现出来的趋势进行判断(在二年级下册的统计部分已经学习了利用统计结果进行预测),虽然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大,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单次实验的结果是随机的,如果是一个小组摸的话,摸出来的结果仍可能是红球,此时,可以让所有小组同时摸一次,看摸出来的红棋多还是蓝棋多。
5.“做一做”
利用转盘游戏,可以先让学生不转圆盘来判断,通过摸棋子游戏的类推,让学生把指针停留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小和不同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区域大小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发现不了这一结论,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时同样要注意几点:圆盘的重心正好在中心,以使转动后停留在任意位置的机会均等,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
6.例4(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此时,可以不用实验加以验证,直接让学生运用例3的知识加以类推,直接判断。
7.例5(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
通过不同结果出现的次数多少来判断不同颜色棋子数量的多少,主要是让学生作理论的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验证一下,如小组内先由两人把不同数量的两种颜色的球(或棋子)放进纸袋或盒子,让另两人摸,根据摸的结果来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再来验证一下。
8.“做一做”
左图每种颜色都在一起,右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8.练习二十四
第2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2小题,只要不涂蓝色,就能满足条件。第3小题,只要涂黄色的数量在1个到4个之间,都满足条件。
第3题,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第4题,编排意图和第2题相同。
第5题,通过实验来巩固可能性的大小。
第6题,渗透等可能性,在这儿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而且两面朝上的学生人数不一定很接近,都没关系。(因为掷硬币这一事件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全班每人掷一次和每人掷很多次的效果是一样的。)
第7题,其实是把可能性和某种颜色的球在所有球所占的比例联系起来(第一个盒中是2/15,第二个盒中是9/15),在这儿,两个盒里的球的总数相等,所以绿球占的比例大小与绿球的数量是一致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致说出道理来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以上原理。
展开余文
第8题,让学生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初步体会每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第9题,与主题图相对应,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活动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把可能性的大小与每种签的数量对应起来。
第10题,变换形式,让学生巩固可能性的大小,其中隐含了“每个人猜哪个盒里有硬币这一事件是随机的”这一原理。
第11题,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的练习,又体现开放性,只要红色比蓝色多就可以。
第12题,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的练习,又体现开放性,只要保证10张卡片中“1”的张数最多,“5”的张数最少即可。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借助观察、猜测、实验等来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但也要注意一点,虽然在这儿都是借助于实验来验证,但也要逐渐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所呈现的规律性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与某一结果次数占总结果次数的比例之间的关系,逐渐过渡到从理论的角度来加以判断。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只要学生有初步的体验就可以了,对于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可能性以及概率的具体值,还不要求。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这儿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原来教材上是有的,但由于版面的原因,送审后删去了。)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要求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标签:
教案
第6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第6册教案
第七单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介绍1 备课资料(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六册)
下一篇: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六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