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
阅读:917  
标签:导学案 第12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第12册导学案
城市的标识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城市的标识》 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化作行动。

【学法指导】                                 

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教材助读】

简析:《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作者: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评价: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写作思路: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释意。

掳掠(    )  霓虹灯(     )  遒劲(    )  蔚为壮观(    )  婀娜(    )

挺拔苍劲(      )   坚韧(     ) 忠心耿耿(     )     芸芸众生(       )

掳掠:                        遒劲:                       婀娜:

蔚为壮观:                              芸芸众生:

2、多音字组词。

        (       )                          (        )             

识                                      冠                                                     

        (       )                           (       )             


展开全文阅读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掳掠—【   】(     )茂密—【  】(      )干涸—【  】(     )

馈赠—【   】(     )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5、请你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总结出每段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请同学们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难点梳理在下面 

 

《城市的标识》探究案

【使用说明】:本篇导学案适用于课堂学习环节,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照探究学习顺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要求AB层学生完成全部探究和拓展的内容,C层学生完成探究内容,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完成拓展内容。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搜集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来感知文章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从而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点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2、“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体会这句话呢?

探究点二:学习第二部分

1、难道城市就没有标识了?那哪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有什么想法? 

                                                                                                                                                                    

探究点三:学习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城市的标识》训练案

一、补充下列词语

(    )流不息    小心(    )(    )   (    )(    )众生

(    )为壮观    忠心(    )(    )    (    )(   )无措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      )

2、树枝也如巨大的龙爪。(      )

三、用关联词造句。

如果……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缩写下列的句子。

1、秀气而坚韧的国槐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链接】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没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许城市与乡村本就无本质上的区别,正像是人的安居乐所与勤奋工作一样,顺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交替着自身的位置。 

  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标签:导学案 第12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第12册导学案 城市的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们上路了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下一篇:孟子语录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