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2095  
标签:教案 第7册教案 苏教版第7册教案
加法运算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通洋小学   刘春平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听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猴子很笨。

师:为什么?

生:一天总数都是7个。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叫“朝三暮四”。大家能够用学过的加法知识识破了养猴人的伎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生:有。

二、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1+2+3+……+9=?)

师: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生:能!我是先把1和9相加,得到10;再把2和8相加,得到10;同样,3+7、4+6的和也都是10;这样就一共有四个10,再加上5,就算出了和是45。

师: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生:喜欢!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们体育活动的情况,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

生2: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生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生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

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观察)

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

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板书:猜想)

师:这个猜想正确吗?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板书验证)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师板书例子)

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

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

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师:举不出来吧。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请听课老师帮忙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师:采访完了吗?哪个记者报导一下?

师: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板书:结论)

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

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

生: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吗?

生回答。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如何表示呢?

生: a+b=b+a

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你们还记得吗?瞧:


展开全文阅读
师:那么这两道题是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

师:看屏幕,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

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跳绳的人数。

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17+23+28

师:这下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生:68。

师:这个呢?

生:我算过了,就是68!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

生1:相等!

师: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师:所有像这样的等式都成立吗?下面请同桌两人按照活动要求在作业纸是说一说,做一做,看:(课件)

师:活动开始。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想的哪3个数,它们相加两次计算结果怎样?等式是?(板书等式)

师:这样的等式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通过观察你们举的这些例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结果也相等。

生2:加数的位置相同。

生3:先加的算式不一样。

生4: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

生5: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

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生4:不管是几个数相加,也不管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和都应当始终不变。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a+b)+c=a+(b+c)(板书)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新的运算规律,为自己来一次热烈的鼓掌吧。

3.定律比较: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规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小结。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这肯定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2、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3、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回答

师: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4、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计算,开始: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选了哪一组?为什么?

   生回答。

   师: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是计算简便。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

师: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观察思考,这样,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

 
标签:教案 第7册教案 苏教版第7册教案 加法运算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可能性》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第四册)
下一篇: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