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65
标签:
教学论文
放权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人教版)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每当站在三尺讲台上,就犹如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操控着课堂上的一切,将学生牢牢的“抓”在手心,上课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课堂上,学生按着我的思路附和着,和学生的心却越离越远,无法进行语言的交流,无法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用尽了全身的气力,也不能激起一点涟漪,心中充溢着挫败感,甚至对上课充满了恐惧。
正在我迷茫、彷徨之时,“课堂现场化”让我看到了曙光。“课堂现场化”的发起人吴礼明老师走进了我们学校的语文教研。他以“生命是教育最淳朴的语言”的理论让我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中,要交给学生的不是一段文字,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思考,一种尽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用思想——他们的思想——来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的能力。教师应放下身段,放下“权利”,立足学生,关注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命力。
在一次练习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题:音乐会上,既有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美不胜收,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在选择“脍炙人口”和“雅俗共赏”这两个词填空时,产生了争议,有些同学认为应该是:“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雅俗共赏的世界名曲”,有些同学认为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学生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望着争得面红耳赤的学生。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强权”似的宣布答案,而是把权利放给他们,让他们说出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有的同学说:“世界名曲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好东西,是被人称赞和传讼的”,有的同学说:“流行音乐也能登上高雅之堂,许多流行歌手都开音乐会呢?”听着学生们的回答,我立马意识到他们对这两个词的意思理解不充分,不透彻,于是我决定从词语的解释入手。我请两个学生解释词语:脍炙人口就是比喻好的东西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雅俗共赏就是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解释完后,我便问:“现在怎么填?”许多学生马上说道:“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雅俗共赏的世界名曲”,大家终于达成共识。
我正为自己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答案的教学措施运用得当,暗自得意、窃喜时,一双小手又举了起来。举手的这个学生观察很入微,思维也很缜密,爱好音乐,在班上小有名气,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小行家”。面对他的质疑,我该如何处理?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动态生成的把握,其教育能力可以说已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为了绽放课堂的生命,更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决定继续“放权”,让他阐述自己的见解。他慢条斯理地说道:“老师,我认为世界名曲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不是什么人都能欣赏的,所以不能填‘雅俗共赏’。”他一说完,全班一下子炸开了锅,孩子们又各持一见地争论起来,有些同学甚至大声附和着。
世界名曲就是高雅艺术,不是任何程度的人都能欣赏的,其实这是一种偏颇,一种现在商业社会炒作的结果。如何让学生体味世界名曲是雅俗共赏的呢?正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月光曲》这篇刚学过的课文,文中的兄妹是穷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程度,但他们同样会欣赏《月光曲》这首世界名曲。于是,我便问这名学生:“《月光曲》是世界名曲吗?”学生立马说:“是”,“那么请你评价一下文中的‘盲姑娘’?”我紧接着问,学生说:“她很喜欢音乐,很喜欢贝多芬。”“那么她能欣赏《月光曲》吗?”“能。”看着他一步步进入我的“套”,我很开心自己的这一方法即将成功,但我转念一想,在这一问题上,我不能只面对他,我要将面推到全班,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这其中的所以然。
于是我便让这名同学坐了下去,展开了全班性的讨论。我接下去问:“同学们,这对兄妹,他们的生活怎样?他们的文化程度又怎样?”“穷人,没有什么文化?”学生很快说出这些,我接着问:“你能找出文中证明他们能欣赏《月光曲》的句子吗?”孩子们很快就背出文中皮鞋匠听到《月光曲》后产生联想第9自然段的内容。此时此刻,所有的学生心中都有了明确的答案,但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此时得到这一答案还不行,我还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去审读哲人和大师著作里的深宏思想,拒斥现实生活中的平庸和低俗的超然和淡然,全身心体验生命的深邃和心灵的纯净。于是我告诉学生:“世界名曲正是因为它的雅俗共赏,才得以出名,其实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们,如《月光曲》中的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才是这些名曲得以传唱,成名的真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上也有所收获,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说完这些,学生们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望着那一双双明澈的眼眸,我相信今天这一课将深深的影响着他们。
一个小小的片断,至今忆起,我仍记忆犹新,因为这个片断,让我深深体味到教师在课堂上“放权”后,给孩子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给我们一片灿烂的景象,为了这片灿烂,我将继续“放权”,关注学生,立足学生,打造生命的课堂。
标签:
教学论文
放权的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白鹅》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
下一篇:
《赛马三月街》 教案教学设计(湘教版五年级第十册公开课教案)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