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663
标签:
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设想]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活动中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间保证。特别是这则故事,用语近似现代文,更可以少讲多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去”、“汤”等的解释。
⑵ 掌握2个通假字“为”“知”的理解。
⑶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⑷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背诵全文。
2.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懂得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3.能力目标:
⑴ 掌握通过诵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 学会用多种方法概括文章内容,培养表达能力。
⑶ 通过思考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言之成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教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学生一一作答。
(参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刚好,《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解题。
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
三、熟读课文。
1.试读。
⑴ 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⑵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2.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
3.集体朗读全文。
4.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
四、课文翻译。
1.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2.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
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重点词解)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五、理解课文。
师:你们翻译的非常好。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难题--填一张表。
(屏幕显示出表格)
人物 日始出 日出时
小儿甲 观点
理由
小儿乙 观点
理由
填好这张表并不难,但老师的要求比较多,请注意看要求:(屏幕显示出)
①用原文填写;②用一个字填写;③口头叙述;④用现代语言填写。
一个表格要求有多种方式填写,所以老师请你们同桌之间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
六、课外延伸。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的疑问?
参考: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不宜过多纠缠。)
七、寓意启示。
1.师:这两个小孩根据自己的理由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面对他们的疑问,孔子有办法解决吗?(没有)孔子因为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就表示“不能决也”。回到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说,孔子是不是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呢?(是)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师:孔子这么一个智慧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人,还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
3.师: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一个根据视觉、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得出相反的结论。从这点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的结论。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展开全文阅读
4.师:虽然这两个小孩因为片面地看问题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那他们有没有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
--肯定他们好学多思,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
八、诵读、背诵。
1.朗读练习。
师:好,下面我们再朗读课文。这次的要求可跟开始不一样了。开始是了解课文内容读,现在课文内容我们已经熟悉了,就要重点练习如何朗读了。现在你们按照朗读的要求,从语气声调、停顿、重读等方面自己进行朗读练习。必要的地方用笔做做标记。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2.规范朗读。
师:好,停一下。大家自己已经读得差不多了。下面请同桌之间就语气、停顿、重读这些问题交流一下意见,互相朗读给对方听,然后老师请人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朗读时都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后老师指名学生说出注意点并示范朗读,其他人评论。
参考:
“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
“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孔子不能决也”,陈述语气。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3.集体标准朗读。
4.背诵表演。
师:好,大家熟悉了文章之后,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展开的?
生:对话。
师:这个故事的特点就是通过两小儿之间的对话来展开的。正好,我们就可以分角色来表演。既然是表演,就应该先把台词背下来。谁见过演员拿着剧本上台的?同时,在演之前,我们还要做回编剧。看屏幕。(屏幕显示出第2-6段的文字)第2段“一儿”的话不是直接引用的,为了表演方便,我们先改成对话。你看该怎么改呢?第6段也是,我们应如何说孔子的话?
参考: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曰:“吾不能决也。”
师:第一轮,女生扮“一小儿”,男生扮“另一小儿”,老师来旁白。咱们看看哪个“儿”背得最好。
给足时间试背。
背诵后互相评价,除了要准确流畅外,还要从朗读要求上作评价。
师:下面,就要请你们进行个别表演了。还要上台来,这就不光是语言上要演,表情上还要配合,做好还要加上相应的动作。你们先酝酿酝酿,同桌之间先分配角色预演一下。
学生准备好后,分别请两对上台表演,其他人旁白。
5.集体背诵。以此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
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
学无止境
标签:
教学设计
第12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2册教学设计
两小儿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下一篇:
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