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56
标签:
教学论文
六年级教学论文
突出言语训练落实语文的实践性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突出言语训练 落实语文的实践性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的。老师的“导”与学生的“练”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指导自学,以练促能”模式将我们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的体现出来,从而突出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学习的极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而言语技能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在教学语文12册中的一课《你,浪花的一滴水》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诗歌的内涵——赞美了雷锋同志舍己为人,公而忘私,不图名利的高贵品质。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雷锋叔叔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我布置的题目是:雷锋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留意你身边的人或事,用一段文字赞美你身边的“活雷锋”。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我给学生举了一些实例。谁知作业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让人甚是苦恼。学生缺乏的不是素材,而是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于是,我趁热打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动他们通过看书、查资料,搜集身边的新一代“雷锋”事迹,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从而使他们发现“雷锋”无处无时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第二次着笔时,效果显而易见。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长城赞》、《索桥的故事》、《秦始皇陵兵马俑》时,由于长城、安澜桥、兵马俑这些名胜古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他们的壮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们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我国灿烂的文化和“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进而发出感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去写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新课改强调要把“学语言,练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访谈技能、语言的组织交际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我们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也可以凭借想象,使艺术智能、空间智能得到发展。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言的规律。”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了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生活随笔,把语文学习自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然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每天亦如此平凡——上学、放学,单调,无味。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让我们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收获时的喜悦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既得到了丰富的情感熏陶,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展开全文阅读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三峡之秋》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峡昔日的美景,他们赞叹不已。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长江三峡已快乐不起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我让学生收集长江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长江,保护自然环境。一个星期后,我们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这一活动非常成功,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很多,正如他们所说: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我们回报给他们了什么呢?难道就是那一片片的沙漠,那濒临灭绝的稀世珍宝?!!沉睡的人们,我们该醒醒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的人生经验,品位各色的别样人生。“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标签:
教学论文
六年级教学论文
突出言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比尾巴》第一课时说案 (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
下一篇:
丑小鸭教案 (人教实验版二年级第四册)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