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32  
标签:教学论文 五年级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可否读学分开?——由王春燕老师教学《猴王出世》想到的
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落下帷幕已经一月有余,可是许多精彩的课例至今萦绕脑海之中,王春燕老师教学的《猴王出世》就是这样一节颇令我难忘的课。之所以难忘,主要是这节课体现出的一种思想: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说,当下许多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写了什么”上,而这节课却浓墨重彩,强调文章是“怎么写的”。把落脚点放在语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方法,不能不说是一节有思想、有创新的课。

然而,从课堂教学的设计来看,王春燕老师选择的切入点却还是针对“写了什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5. 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4. 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教学过程中,王春燕老师紧紧抓住文章中的语言,体会的还是“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老师在“理解文本”和“训练语言”二者之间徘徊,将二者缠杂在一起造成的。能否将这二者分开,还阅读以本真,还训练以简明呢?

基于读学分开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重新结构《猴王出世》一课呢?本课的导读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角度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与孩子聊一聊“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这是一只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这是一只生而知之,满口“之乎者也”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竟随口道出,令人大跌眼镜……如此读来,课堂一定是充满欢声笑语,极其有趣。因为,这样的阅读是本真的阅读,是阅读的本来面貌。尤其是这样一部被鲁迅先生称为“游戏之作”的经典,如果我们不从中读出乐子来,不能够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那就是没有真正读懂这部经典。

此时,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只猴子具有“三性”:即猴性、人性、神性。可以说,每一性都活灵活现,趣味盎然。那么,如此生动鲜活的形象,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此时,我们再进行语言训练,品味经典文学的经典语言。因为有前面阅读作为基础,充分激发了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所以语言训练也就可以进行得格外轻松简明了。“哪句话描写石猴非常生动?”这个问题引领接下来的学习也就更加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至于文章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的教学可以作为第三个层次,由老师提出来同学生共同欣赏,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即是如此吧。

UID746997 帖子129 精华0 积分5310 阅读权限30 来自冰城 在线时间69 小时 注册时间2008-11-20 最后登录2010-9-5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何以解忧

钢铁战士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1 11:13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会想到“读学”分开呢?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内容与训练内容杂糅在一起,阅读很累,训练也很累,教师很累,学生也很累。如果考虑阅读时只是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进行一种更纯粹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孩子体会的就是阅读的乐趣,然后再品味作者是如何写的,训练学生的语言。练就练明白!

UID746997 帖子129 精华0 积分5310 阅读权限30 来自冰城 在线时间69 小时 注册时间2008-11-20 最后登录2010-9-5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何以解忧

钢铁战士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2 10:28 只看该作者

我讲《生死攸关的烛光》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师: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也跟大家有类似的感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起,一会儿落。是这样吗?

生:是。

师:看,这种感觉像不像咱们医院里检查时的心电图呀?

(学生觉得挺有趣。)

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把我们阅读时的这种感受用一种类似心电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不少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师:大家别急,你们画的时候要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标明了,这一处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心跳”。如果明白了,就开始画吧。

(学生动笔画图。老师巡视,并选择其中五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心跳图”。)

师:很多同学的“心跳图”已经完成,你们可以欣赏一下自己的同桌、或者是周围同学的画的图,互相交流一下。

(许多学生开始互相交换着谈起来。观察到孩子们都已经完成,老师示意学生坐好。)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画的图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特点。我从中选择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请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现在,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老师请第一个画的女孩子到前面来大家讲解)

生1:我是这样画的,这一点是讲心情很平静;这里是说——是说德国军官进来,是闯进来,点燃了蜡烛。(这个女孩子有些羞涩,老师反复提醒她鼓励她要面向同学们讲述。后来,老师干脆站在女孩子的身后,这回女孩子不用只看着老师讲了。)


展开全文阅读
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1:嗯,这时有些紧张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就这样接着说。

生1:接下来,伯瑙德夫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我的心情轻松下来,所以这样画。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

师:这时,我们的心提了起来,充满了担心。

生1: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要上楼睡觉,怕黑,德国军官答应了她,让她拿走了蜡烛。

师:此时,我们终于——

生(七嘴八舌):放心了。

师:是呀,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这样一画,不但说清楚了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帮助我们搞清楚了课文的内容。多了不起!来,用掌声请她回到座位。

师:我们看,黑板上其它几幅图也都有这样的起伏波折。你们觉得哪几幅比较独特,很有创意?

(学生们纷纷表态,认为其中的第三幅、第五幅有创意。)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幅。它特殊在哪里呀?

生:她画了几处很平很小的波折,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师:哈,这真是很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2: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她鼓起掌来。)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一: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2: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

生一: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二:我也认为她这里画的太长了。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2: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2: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师:刚才大家对这幅图也格外感兴趣。我们先不请图的作者讲,大家先来猜一猜他为什么这样画,然后再请他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他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画的,当事情到了高潮的时候,也就是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是最高峰,也就是山尖。最后,蜡烛中的情报保护住了,一颗心才放下来,与开始是一样的。

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

生:(短暂的沉默)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紧张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

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如果你们觉得自己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

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

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4: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波折的地方,因为当我读到她们一家都在为保护情报工作,而且德军多次搜查了她们的家,我的心情就不禁紧张起来了。

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

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波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女儿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己女儿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

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

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如果不听故事,德国军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女儿说自己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

(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

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波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比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场面。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标签:教学论文 五年级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下一篇:《猴王出世》教学反思2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