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案例
阅读:10607  
标签:教学案例 第10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10册教学案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
顺城区将军一校 金晓红

一、教学策略选择

1、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一是要训练学生抓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查找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在本组学习中要加以复习巩固。这篇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以上要求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知识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过程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

二、教学过程实录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谁能谈谈你心中的德国?

生:介绍德国的资料

2、(多媒体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朗读优美的语段,并在语段中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二段)“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师指“脊梁”:这个词语谁来读准它,注意“梁”读轻声

②“莞尔一笑”:读准字音,说说它的意思。

师:介绍成语的来历:出自《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现在用来形容女性的。请女孩子们笑一笑。

(2)(出示课文的第三段)谁愿意来读一读?

①认读生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颇”,注意“应”是多音字。

②理解成语的意思,说说还有哪些描写花多的成语?

3、积累成语:看,中国的文化渊远流长,语言文字更加丰富多彩,选择两个优美的成语写在积累本上,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

【扫除字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

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

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

(四)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2、汇报交流体会“奇丽”。(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展开全文阅读
生:想象画面

【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③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

⑤指导感情朗读: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

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练习说话和理解课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多美的花啊!我们已陶醉其中了,课文中还有描写美丽的句子吗?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体会“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②的确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城市,一同漫步在花的海洋中,你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师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③面对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多么奇丽的景色啊!)

过渡:仅仅是花的美丽造就了这奇丽的景色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1)过渡:自己喜欢花,自己养的花却是给别人看的。作者不理解,我们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师介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真切感受,他的房东太太像慈母般的关心爱护他,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他。在这十年的留学期间,使他真正感受到了德国人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③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作者也由衷地赞叹道:(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过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50年后,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做好过渡,处理好上下文的衔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读课文找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景色美,心灵美)

(3)看来,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到了德国,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当作者“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师引读生练习积累背诵第三自然段)

(4)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始终没有改变,我们由衷的再一次发出赞叹(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

结束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

(六)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读来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浅显易懂,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展开呢?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确定了讲课的思路。首先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的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并积累了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时,同学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同时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时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一定不要早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应该把文章放在整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处理得太繁琐,有点浪费时间了,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时间就显得仓促了很多。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语文课程标准》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分析点评

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宋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很美的韵味。本文的叙述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季羡林先生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

金老师在这节课中能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以读为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无私的境界。

一、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上课伊始,金老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德国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找出描写季先生感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种奇丽的景色指的是花美,奇特的民族指的是德国人高尚无私的境界,从而揭示文章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围绕“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教师提出问题:“不变的美指的是什么?”总结全文,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使整堂课浑然一体。由于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使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完成教学目标。


展开余文
二、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金老师在这堂课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让文本走进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片段一: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指名再读这句话,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到了花多、花美。

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生:想象画面

③看,许多鲜艳的花聚集在一起,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④如果是你置身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

⑤指导感情朗读:

是呀,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季羡林先生徜徉在街道上,他看到了(多媒体出示这一段)指名感情朗读。

当四五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美丽的花儿依旧,美丽的城市依旧,他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哥廷根,他们也看到了(生再读这段)

点评片段:

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重点句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优美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引读让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想象当季羡林先生重返故地、各国游客沐浴在花海中的感受和心情时,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美读出来,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最后背诵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在朗读训练设计上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不仅进行了朗读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篇文章精美短小,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教师通过反复地读,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走近季羡林,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季羡林,给学生一个阅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领学生带着思考和追求去不断攀登阅读的高峰,这样课堂教学就显能得丰厚些,也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标签:教学案例 第10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第10册教学案例 自己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