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931  
标签:教学设计 综和教学设计 不详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我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随笔

贵州省铜仁市锦江小学 蒋德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在原五年制语文教材中,我教过,那时我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可谓讲得细,讲得透了,但是教得很不成功。现在,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中又出现了这篇课文,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篇课文包含着比较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逐段地分析,那是不得要领,事倍功半。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中,其他课文都是写人的,在单元前面的导读中也有提示。编者既然把这篇课文放在写人的一组来,那么,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特点。但是,这篇课文并没有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叙事来体现人物特点的。记事的文章有一个明显特征是:事件的发展是靠人物之间的不断的矛盾冲突来推进的。所以我就从这篇课文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入手。

1、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产生怀疑,并提出与之相反的结论。

2、伽利略与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之间的矛盾。即当伽利略提出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并要进行公开试验时,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对伽利略的嘲笑,讥讽。使事件发展到了高潮。

3、伽利略顶着压力完成了公开试验,并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使得矛盾得到解决。伽利略坚持真理,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人物个性突现出来。

为了使学生真正能体会以上内容,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

第二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怀疑?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第三个问题,伽利略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第四个问题,伽利略提出要公开试验时,人们有哪些反响?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五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

这样的设计,使我的教学直奔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事实证明,我今天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教学难点】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1)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

(2)理解词语: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二)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展开余文
3、小组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四、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2、预习《全神贯注》。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引发疑问 不迷信权威

反复试验 勇于追求真理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实录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结果?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课文知道的。

师: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伽利略。

师:今天,我们通过21课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

二、默读课文引路

1按课后作业第2题给课文分几段?

2哪一题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自然段?

3哪一题揭示了全文的线索?

三、讲解课文导学

1课文难点释疑

师:伽利略的怀疑有根据吗?课文中怎么说的?

生:他的怀疑有根据。课文中这样说的……(略)

师:这段话中的两个“如果……就……”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两个结论,也就是两点根据。

师:第一个结论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结论的意思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师:为什么会减慢呢?请说具体一点。

生:……(没有回答)

师:(用两个铁球边演示边解释)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就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慢。这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10-1=9 9<10,还可以用图来表示:

第二种假设与第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种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师:那么得出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生: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用图可以这样表示: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

生:(上黑板书写)10+1=11 11>10

师: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2课文重点设境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对照课文第四段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在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生: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

生:大家会把帽子抛向空中。

生:有人会吹起口哨。

生:许多人会互相拥抱。

生:人们会跳起欢乐的舞蹈。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想象有根据吗?

生:我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外国人就是这样。

生:我在电视台播放的体育节目里,看到外国的足球迷就是这样。

生:外国的书籍里描写的也是这样。

师:看来同学们的根据很多。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顶上的伽利略此时此刻会怎样呢?

生:他会激动地跳起来,挥动双臂。

生:他会大声地喊:“我成功了!……”

生:他肯定会热泪盈眶。

生:他可能会飞跑下塔,来到人群中间。

师: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具体。现在,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公开试验,亲身体验一下好吗?谁愿意当伽利略,请上讲台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进入角色。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伽利略”要注意两个铁球同一高度同时脱手,“塔下的观众”要身临其境。现在开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观众”的呼喊声异常热烈)

生:我成功了!(“伽利略”兴奋地站在凳子上举起双臂)

3总结课文铺导

师:(挂出小黑板)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生:本文叙述了青年时代的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并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验证,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实践的精神。

师:这道填空题中,哪些话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生:(小黑板画出)‖本文叙述了……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

师:没有画线的部分是什么?

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作者表达的感情。

师:看了这道填空题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觉得跟中心思想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

师:哪一部分不完全一样?

生:“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可以简炼一点。

师:你试一试行吗?

生:本文叙述了青年时代的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并通过分析和多次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

师:说得不错。只要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多加练习,就能把中心思想概括好。

论文

语文教学,即要教知识,又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就不能“灌”,而要“导”,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而言。它主要表现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辅导和督导上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以讲导学

在教学中不能没有教师的“讲”。但这个“讲”应该为“学”服务的,“讲”是为了“学”,所以要以“讲”导“学”。基于这一认识,在讲解时,注意少而精。

1预习课文引路。这种讲解,注意“提示”二字,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口述一段生动有趣的引言,为学生阅读造一定的条件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夜莺之歌》一文的预习。要求学生紧扣“歌声”,掌握内容,提示学生采用“寻找歌声”“分析歌声”“探究歌声”的方法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讲解课文铺路。这种讲解,注意“释疑”二字。在教学过程中,先抓文章的共性,即理解文章的思路,划分段落,让学生讲文章的内容概要,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加以指导。再抓文章的特殊性,即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一般是用问题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还可以采用比较法,使学生从同中看出不同。在分析中可采取揭示矛盾的方法提出问题,要在貌似平易的关键中深入挖掘,力争使学生从“浅”中看出“深”来。

在“释疑”时,只有在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去“释”,而且以“释”了“疑”为“度”。

如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覆盖面较大这一特点,紧扣第2道作业题中的四个小问题进行教学,采用了“习题训练法”,突出了“训练”这条主线。时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除采用实物演示外,还运用板书图示法,如具体分析第一个结论时,采用了“10-1=9 9<10”这两个数学式子来加深理解,并让学生依照此法,用数学语言独立分析练说,得出第二个结论:10+1=11 11>10。这们一来,就使难点迎刃而解。在讲解“伽利略进行多次试验,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文重点时,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实物演示,让一个同学和全班学生分别充当“伽利略”和“塔下观众”的角色。在演示时,引导学生想象塔下人群的沸腾场面和塔上的伽利略在此时此刻的神态、语言和动作。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总结课文修路。这种讲解,注意“补充”二字。归纳总结时的具体做法是把分散的、零星的认识集中起来;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把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纠正过来;把学生没有认识到的加以补充,特别要讲一些带规律性的知识。这种讲解的目的,同样是帮助学生自学,把学生往深处引,往高处领。


展开余文
如我在教《草地夜行》一文时,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风雨”和“黑暗”、“透过”和“仿佛看见”、“光明大路”的理解不一致。对此,我在归纳总结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章结尾所表达的追求光明、继续革命的决心。

二、设境导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导学生“入境”,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美的情境。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借助图像、实物、语言、乐曲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我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加强了表情朗读,并在讲读第二节时,采用了由一个同学朗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火烧云在天空中形状奇特变化的特点,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2创设问题情境。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是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竞赛情境。无数经验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竞赛常使学生乐在其中。通过竞赛使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和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会自我竞赛。同时,我还采用了降低知识台阶高度的办法,使差生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让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的学生进行公平竞争,使中差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

如记忆力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大家背诵同一课文内容,时间一到,立即进行默写,然后互相检查、批改、评分。由于目标明确,时间具体,连最差的同学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不甘落后。

如造句比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句子造得多、造得好,既比数量,又比质量。

点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章老师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章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把握要求,设计教法。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章老师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章老师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章老师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

三是精讲多练,点拨疑难。对于未学过物理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便是本课的重点,而“亚里斯多德推出两个互为相反的结论”则成了学生迷惑不解的疑难问题。章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包办代替地满堂灌,而是以深入浅出的点拨释疑、精讲多练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突破重、难点,他除了实物演示,还运用图示、简单的算式和学生熟悉的数学语言来加深理解。在让学生上台进行实物演示练习时,他又巧妙地把大家引入创设的情境之中,进入角色,变成课文中的人物,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重、难点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四是教给学法,培养能力。章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变“学会”为“会学”。在教学中,不论是习题训练,入情入境,还是板演图示,实物演示,他总是先作示范,讲清知识教给方法,然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模仿着学。再针对重、难点给以帮助、指点,起到扶的作用,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形成了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智能步步提高,老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章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犹如一位高明的教练领着一批运动员进行训练。在他的引导、指点下,学生能紧紧围绕老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快乐地动脑、动口、动手,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章老师在“导”字上下的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5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人们奉若神明的亚里士多德说的真理产生怀疑后,不顾众人嘲讽和巨大的风险,登上斜塔公开试验,挑战权威,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伽利略质疑和公开试验两部分是文章重点记叙的,其中“质疑”部分,用“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一个转折语段,把问题从两个相反的角度进行了表述。“公开试验”中,运用侧面描写人们的反应,烘托主要人物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形象,这两个写作特色教学中要加以关注。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亚里士多德的有名与伽利略的年轻,两者对比尤其突出伽利略的勇敢。在教学中宜立足课文词句,快速收集两个人的信息,再补充拓展材料,让学生在了解两人截然不同的地位后,加深感受伽利略的勇敢。关于勇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但伽利略不仅是勇敢而是执着,他登上比萨斜塔,是让全世界的人来证实,他的举动是不顾一切代价,不顾失败的后果,甚至不怕像布鲁诺那样烧死在广场,揭示伽利略内心所想,会帮助学生读懂伽利略,感受科学家高大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4.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伽利略试验的经过,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四、教学难点

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学习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课前准备

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人物生平。

六、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揭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自由读课文3分钟,可以轻轻的,也可以放声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读书情况 正音 解释比萨城的斜塔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初步建构人物形象

1.课文讲到了两个人,他们到底是什么人?请快速浏览课文,提取人物信息。

2.反馈点拨

随机辨析学习词语串:

(1)信奉(与相信辨析)信奉 不容更改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犹如神明,没有人会怀疑 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功绩

(2)辩论家 不寻常 才25岁已经当了教授——伽利略年轻有为,勇于挑战    补充伽利略生平

3.用文中关键词语及课外了解,给这两个人物写一写初步印象。

四、读懂质疑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见解不同,能用简洁的语句来说一说吗?

亚里士多德的见解:10磅的铁球先落地,1磅的铁球后落地。

伽利略的见解:两只铁球同时落地。

联系句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落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2.伽利略是怎么思考,提出疑问的?

3.出示语段: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细读这个语段,这里说了几种情况?哪两种?如果用算式来表示,大于表示慢,小于表示快,请填上符号:

1+10 > 10

1+10 < 10

伽利略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得正确,那么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情况:两个铁球落下来的速度 10磅的速度,或者两个铁球落下来的速度 10磅的速度。

5.这两个推论彼此间怎样?(互相矛盾 截然相反)

6.伽利略发现这两个相反的结论,他怎么做的呢?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写写词语,熟读课文。

2.跟同学说说伽利略是怎么产生疑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词语 本课相关的反义词及近义词

2.回顾两个人物情况及伽利略的推理过程。

二、感悟形象

(一)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后,他怎么做?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说说感受。

(二)反馈讨论

1.伽利略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从“反复”感受到伽利略认真的态度。

2.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为什么要进行公开试验?

3.在试验当天,人们有什么反应?找找句子,说说感受,朗读句子。

4.看图写话,劝劝伽利略。

师:斜塔下,成千上万的围观者,他们说——(引读人们的句子),谁能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呢?此时,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学生,伽利略的朋友,伽利略的亲人,劝劝他吧!

写话训练:

请不要 ,要知道,如果试验成功, 那么 ;但是,如果试验失败,那么 !

(当前的地位不保 像布鲁诺一样生命不保……)

想一想伽利略怎么说的?

5.口语交际:劝说人与伽利略的对话

三、畅谈感受

1.伽利略的试验成功了吗?朗读句子

2.此时,人们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在呼喊什么?“伽利略,你不是胆大妄为,你是 !”板书 执着追求真理

3.小结:伽利略用执着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句子:

“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4.拓展课外资料,联系你的认识,说说体会。

四、作业

阅读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故事

义务教育科

二〇〇九 年 工 作 计 划

指导思想:以中心“4334”总体发展设想为指导,加强常规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过硬教师队伍,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工作目标: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创建标准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中考成绩超市平均水平。

主要工作: 09年,科室将在“做精、做细,做新、做实”上下功夫,在精细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实。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全力以赴,抢占中考制高点。义教科将不遗余力的做好中考工作。一是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找准定位,确定各校中考指标;二是组织两次摸底考试,发挥听课组的作用对初四进行复习指导。三是组织校际间和学科间学习交流活动,并对薄弱学校进行重点帮扶,打好整体战,帮助各校更好地认清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自己;四是做好考前辅导、考中组织和考后总结,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新跨越。

2.创新形式,让基本功比赛高效务实。09年我们将在教师中开展“基本功达标创优”活动,在达标的基础上展开赛事,并对团体比赛形式做相应的改进。在内容上,小学将突出数学、英语学科,中学突出数理化和生物学科。在形式上力求简洁、实用、高效。在操作上追求精细、规范、严谨、公正,突出全员练兵,整体推进。让基本功比赛成为教师全面成长的舞台。

3.拓宽领域,让开放日活动精彩纷呈。计划开放4—5所学校。将遵循突出特色,展示风采的原则,拓宽开放的领域和渠道,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和有特色或有推广价值的内容进行开放,不受办学规模的限制,丰富开放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开放效果,促进学校创建特色、形成特色、发展特色,努力创办特色学校。

4.提高标准,使听课组工作凸显实效。一是预计三月份在龙北学区召开听课组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动听课组的工作,加强听课组的管理。二是充分发挥学区的作用,精心组织,精细安排,认真研究本学区每个学校的特点确立听课方式和听课重点,做到形式多样、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操作高效、效果明显。三是每月集中组织一次特色听课观摩,互相学习借鉴,丰富听课指导形式。四、继续完善《中小学听课组管理办法》,努力做到想法和目标一致,操作和效果相同。五是提高评价标准和指导水平,关注学态,以学定教,高效指导。

5.注重培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一是督促学校找准问题,抓好校本培训,强化监督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二是集中组织近两年来新上岗教师的培训,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熟,为学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倡导特色,开展学校特色化建设活动。个性化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今年,我们将在小学开展“特色小学”的评选,引领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7.科学管理,促常规教学再上台阶。09年科室将加大力度,提高标准,促常规教学再上台阶。主要做四方面工作,一是举办一次网上教学常规管理推进会。二是出台新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汇编》,使学校的管理与时俱进。三是加强平时的指导和检查,对中层以上领导的听课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抽查,督促领导经常性的深入课堂。四是改变统一检测的方式,学校检测和中心统一检测交叉进行,做到少而精。

8.提升素质,提高科室战斗力。加强业务学习,做内行的指导者,了解学校情况,做知情的管理者。加强横向配合,做默契的协作者。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团队。
标签:教学设计 综和教学设计 不详教学设计 两个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下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及策略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