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43  
标签:教学论文
教师垂青举手学生轻视回答(教学论文)
 【摘要】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顾忌,敢说敢为,课堂气氛活跃;高年级的学生却瞻前顾后,十分拘谨,没有表达的欲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害怕发言,课堂气氛冷冷清清。学生不举手,我想是家长、老师以及学生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学生长此以往形成不举手的习惯,就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为了使学生积极发言,高举小手,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机会、置身学生、善待学生回答出错;要运用多样化的课堂交流方式,增加举手答题的人数比例;还要创设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让学生便于参与答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参与,大胆举手。

【关键词】学生    不举手    原因     影响     推行

最近在办公室闲谈时,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反映:“学生都怎么了,课堂上提问没几个人举手!我们班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有的学生从来不举手!有的好像跟他没关系!”于是,老师们都一齐感叹这届学生的素质,感慨我们的良好心愿不能被孩子所理解。我的班级从一年级任教到六年级,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二、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最积极,遇到提问最爱举手,让教师选人回答问题都犯难,唯恐打击了他们积极性;到了四年级下学期,有些同学开始不大举手了,在上课老师的鼓动下,才有人举手;到了五年级,只有课文趣味性强的,课堂气氛较活跃的情况下,才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我已任教六年级了,学生上课主动举手者寥寥无几,枯燥的课文,学生举手就更少了。本文,笔者以研究六年级学生为主。由于这时候的学生远远不像低年级那么争强好胜,看问题已比较理性,以“小大人”自居,非常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们担心一旦说错老师会怎么看,同学会怎么想。有时他们还想就是答对了又能怎么样呢,自己是不是懂心中有数就行,何必非要告诉别人呢?是不是显得稚嫩了。而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同学们还在考虑自己的行为在异性心目中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了在举手与不举手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此时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不举手往往会成为较普遍性的选择。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举手这般难呢?我不得其解。

是家长的原因吗?我想应该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在农村,家长都忙于工作。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隐性的问题,家庭中缺少民主的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长不是少见,有的凭家长的权威限制孩子的自由,有太多条条框框,一味的限制让孩子学会了与成人思想对立,不是无奈就是沉默;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引导,只是盲目的纵容溺爱一味放任。家庭中缺少平等沟通的平台,父母与子女沟通越来越少,导致孩子开口越来越少,孩子同样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学校。曾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而美国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从中就说明了我们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是老师的原因吗?我想也应该是,虽然为了纠正学生举手难的习惯,但有时为了教学任务,或多或少的减少学生的自由。课堂有时还不是真正是学生的课堂了,学生有时还不是课堂的主角了,虽然在课堂上已经改变一味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虽然在面对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然在面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总是给予鼓励体谅……但学生还是没有很好的举手,我想总归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吧。是自己的问题没考虑好,是自己提问的方法没掌握好……上学期,我有幸听到一位同行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着实让我惊讶一番,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感到严肃的气氛,相反课堂上显得十分轻松自由。教师面带微笑,轻松地教,学生积极参与,在愉快地学,学生根本不必顾忌执教老师的脸孔。课堂上不时会传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愉快的笑声,即使是答错,这样的笑也听不出是讽刺的笑。这样的课堂,不也是我们农村孩子所期望的么?从中我也知道了自己上课的差距。

是学生的原因么?我想更应该是。根据和学生谈话,了解到我们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往往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或回答的问题不够准确而被老师、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举手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不一样,不同的孩子铸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有的学生胆大活泼,有的胆小内向。处于这一年龄的孩子,都要有自尊心,又似懂非懂,要他们改变自已确实需要勇气,更需要老师的耐心、鼓励与扶持,也需要老师精心地设计问题。想想自己的读书年代,自已又有多少勇气能直面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呢?

课堂上老师需要倾听的是学生的声音。如果能够营造和谐的师生课堂的关系, 那么学生的不同声音在老师的伴奏下就能奏出优美的乐章。否则的话,不但课堂上死气沉沉,还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1、不举手答题的现象使老师不能快速得到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情况,不知道该用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展开这个问题,造成了教学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他有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他上课必然全神贯注,以防自己走神错过答题的时机;反之,则无此效应。

3、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没有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在回答问题上不能造成一种急促高效的氛围,不利于灵机一动现象的出现,不能形成思维的“加速度”。

4、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语言的加工。人,有时心里的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不锻炼表达能力,它可能一直处于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到考试的时候写在试卷上也往往是词不达意。如果学生经常站起来回答课堂提问就迫使他学会整理思路,用简练的言语表述问题。

5、不利于长效记忆和加深学习效果。学生经过动脑筋和举手发言后,他可能回答错了,但被大家注意了,也许他得到的不是掌声和赞扬,甚至是嘲笑,但这个以自己为中心发生的场景永远是他的记忆才富,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他都会印象深刻。

6、不利于甄别与交流。当学生举手答完问题时,老师势必会评价、补充。这时答题过后的学生必然产生比较心理,他就会加倍地仔细听,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思考其他同学的说法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自然就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思维。”


展开全文阅读
既然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的现象如此凶多吉少,那教学中如何提倡和推行呢?

首先,创造机会、置身学生、善待学生回答出错。

在课堂上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往往学习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课堂举手发言的机会,甚至有时有意识地用眼神、动作给予暗示,并及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中恳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改变“话多必有失”的传统观念。为调动不善于课堂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课堂举手答题创造机会、置身学生、善待出错。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当时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角度、眼光来看待被提问时的感受;以热情引导、耐心等待、循循诱导的方式让他迈出第一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不要直接批评,侧面点拨一下,保住学生的自尊心,为第二次课堂主动举手创造机会;并挖掘课堂回答出错的附带价值,把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让学生产生虽败犹荣的感觉。唯有这样,才能使受到失败打击的同学捡起勇气,拾起自信。 

其次,要运用多样化的课堂交流方式,增加举手答题的人数比例。

由于课堂上受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一堂课中,往往只能提供少量发言的机会,即使有许多想发言并经常举手的同学,也未必能轮得到,久而久之,同学发言的积极性逐步减退,到后来也无动于衷了,这样,在课堂提问中就出现了一个提问比例和覆盖率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要多设一些分层次练习,经常表扬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但不能每次都给他们答题的机会,只有当他们懈怠的时候才给他们机会。对此问题的把握要心中有数,必要的时候做一些书面记录,以防冷淡了这些同学,最终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对那些平时本来不爱学习、不大认真听课的同学,当他们举手回答问题时,要特别地予以关注,适时地鼓励一下。对那些平时不爱举手答题的同学某次他又意外地主动举手发言的事件,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他发言,即便是回答不完全,甚至错误,也要对其精神予以表扬,帮助他树立举手答题的信心。

为增加课堂举手答题的人数比率,我们在讨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不妨分组讨论,组要分得较小一点,以此来增加每人发言的机会,增强同学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在小组内交流,注目的人少,精神压力小,大家便能更自由的表达,更充分的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反馈,从而间接扩大了课堂回答问题的人数比例.

最后,要创设具有一定思考力度的问题让学生便于参与答题。

课堂上学生答题的热情还可能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的余地,学生回答过后也没什么成就感,答不答无所谓,反正大家都知道的;或者太难,反正答不出,一些想答的同学也摸不着头脑。所以,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创设开放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险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课堂举手答题现象才会成为风气,在此起彼伏的不同见解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才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每个同学都举起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每个举起手回答问题的同学,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项常规,它虽普通,但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教师博览》2005年第4期第14页;

        2、《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7期第30页;

        3、《中国教师报》2005年第32期第二版

4、《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4期第14页; 

 
标签:教学论文 教师垂青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下一篇:学案:大人们这样说(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