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57  
标签:教学设计 第8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8册教学设计
普通版教材下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
 普通版教材第八册第一二单元教学设计(密云县穆家峪中心小学 张秀荣)

小学语文第八册1-2单元教材介绍

第一单元

一、教材的编排及其特点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我们的军长》《鸬鹚》及两篇阅读课文:《爸爸的老师》《在大海中永生》和练习1。

二、本单元重点的教学要求

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继续积累词语;同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建议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课文简介:

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即“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抓住课题理清结构

本文的课题“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点明了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因此,我们可以以课题为切入口,理清课文大的段落结构,落实本单元“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这一训练重点。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定会谈到写了天安门广场观升旗这件事。教师点明:也就是课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再看课题,既然是写观升旗,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请学生说出并板书升旗前,升起时,升旗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按这三部分将课文分成三段。

2.抓住课后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

课后习题往往能够体现编者的意图,显现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备课时课后习题可以作为我们撰写教学设计的一个参考。本课课后一题: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紧紧围绕文章重点段第二部分提出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运用此课后习题做如下设计:

教师依据课后习题设计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并分发自学展示题卡(见下表),启发学生围绕阅读理解的重点,任选一种方式认真自学。(学生自学中,教师深入其间,观察、询问、倾听、启发。)

一、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自学方式(任选一种):

1.表格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2.标画式

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

3.文字叙述式。

4.其它方式。

在学生充分自学、小组交流基础上,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抓住学生的学习成果,再次启发学生认真咀嚼、品味课文,既理解文中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又领悟文章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描写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导读品味

说起“读”,似有些老生常谈。因为我们的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读”对于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对于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领悟文章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书声琅琅。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琅琅书声”中真正有效的读并不是很多。为读而读、漫无目地的读、毫书层次的读比比皆是。学生们甚至读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然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许还停留在课前的水平。文章要读,但却又不要傻读,如何使读真正收到实效,深入人心呢?就本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抓字词品位

抓住文中重点句段,精工细做,大至内容,小到标点,比较体会,品读感悟。深入理解内容的同时,以实现课堂教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教学结构。如下面这段文字:

广场上,华灯还在闪亮,但已云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有首都的市民,有来自南疆北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还有穿着彩色服装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些外国客人也来到这里,有的还举着摄像机,准备把这庄严的场面拍下来。

教学中,可抓住“云集”一词,通过换词比较在读中品味这段话的含义,体会来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人多。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云集”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学生会将它换成“聚集”,那就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再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都有许多人集中到一起的意思,但聚集往往是在某种命令下的一种活动,而云集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云集比聚集更多了一份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都有哪些人自发的在天还没亮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有……有……还有……也……”这个句式,体会人多,此时,对“成千上万”一词的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2)改写语句品位

文中有一反问句“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可先引导学生改写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在对比读中体会反问句表达语气的坚定,强烈。

(3)联系实际品位

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如:“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写出了我在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真实感受。“从未有过”指的是从来没有过,生平第一次。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第一次同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看,第一次参加真正由国旗班武警战士升国旗的仪式。因此我又怎能不激动兴奋?在理解中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是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激动兴奋的心情自然能够体会和表达。

4.积累词语

本文中出现了(   )的(   )这一形式的词语,首先应依据课后三题,引导学生填空,积累文中词语。在此基础上,为了丰富学生积累的词语形式,可以作如下处理:“洁白的手套”可以说成“手套洁白”,“闪亮的步枪”可以说成“步枪闪亮”,再读文,到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这样说说?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找词语、进行改写练习,既积累了文中原有的词语形式,又在变换说法的过程中丰富了词语的积累。


展开全文阅读
5.读写结合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练笔内容),以练笔促阅读,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阅读的效率。本文,也可以抓住文中升旗过程中想到的部分,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练笔。在学文的基础上可出示句式: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我仿佛看到了                                          。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我们的军长》

课文简介: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军长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陈毅军长平易近人,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陈毅军长受到小赵阻拦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习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联系全文及有关资料,理解“那就更没错了”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陈毅军长的爱戴、敬佩和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多,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故事情节清楚,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多读书少分析。教学时,可以通过自读、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理解人物语言中表达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好品质。如对小赵的语言描写“谁也不行!这是我们的制度!上后台也要从外边绕。”联系文中对他的介绍,只有14岁,参军才半个月,读出孩子气和认真劲。对军长语言的描写“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引导抓住关联词语,体会陈毅军长自觉遵守制度的好品质。

2.想像写话,加深理解

抓住重点段落中的空白点、发散点,启发学生想像、发散,进行阅读性的小练笔,将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有助于极大的提高课堂的阅读效率。本文中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儿,又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此点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老张说来的人正是陈毅军长,可小赵想了想却怎么也不敢相信。文中只对小赵的语言进行了描写。那么小赵当时又会想到了什么,你能发挥想象,写下来吗?同时出示句式:小赵吐了吐舌头,愣了一会,想                                                              于是他摇摇头,说:“不对,我拦住他,他不但没发脾气,还表扬我呢!”

3.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文章结尾“那就更没错了”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更没错了”是指陈老总所特有的,是他一贯的作风有更深刻的体会,更真切地感受呢?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入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的体会。

如:1949年5月10日。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的一间简陋的会场里,陈毅司令员正在向部属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些干部战士目无纪律的行为,声称“要是到了上海,二次再犯纪律,可别怪我陈毅不客气!”

教师可将这些补充介绍给学生,也可提供阅读资料供学生自己阅读,还可根据学生家中情况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交流理解。

4. 抓住题目,创设悬念,感悟写法

题目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对军长直接描写的语句并不多,只有这么几处:“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小同志,劳你驾,请把这个交给你们杜队长。”“小鬼,你执行命令很认真,这很好嘛!刚才是我们不了解情况。”。文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写两次的对话场面上,一是陈毅军长和小杨小赵的对话,一是小赵和杜队长、老张的对话。因此,因该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前者为正面描写,后者为侧面描写。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为我们的军长,可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小赵,这是不是跑题了?当然也可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可文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老师再杀个回马枪,把问题抛出来引导思考讨论。

     5.练习分段

     “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鉴于本文特点,我觉得还是将这一训练放在理解课文之后。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学文过程中又知道写了两处对话场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整体读文分段,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

《鸬鹚》

课文简介:课文记叙了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应该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弄清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想:

1.板书课题,补充资料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也就是都有鸟字旁,由此引出鸬鹚是一种水鸟,并可出示关于鸬鹚的相关介绍资料,在学文前对鸬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读文兴趣。

2.抓住关键词,理清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读文,抓住最后一句“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理解“恢复”一词的含义,就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从而由现在湖面的平静得出湖面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到平静的过程,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段,也就是按照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段细读。

3.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引导自主读文

教学时,运用课后习题中的表格,让学生边读文边填表,在读文过程中填表,在填表过程中思考,真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表格如下:

捕鱼过程 渔人动作、神态 鸬鹚动作 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自主阅读填表后,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抓住重点字词,显炼字之功

《鸬鹚》一文,对人和事物的描写,显示出作者非凡的炼字功力。“几只又小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形象地描绘出停泊在远处的几只小渔船的形态特点。“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它准确地说明渔船之小,船身之轻,因而吃水之浅。可让学生换词比较读,学生可能会换到“漂”“停”,这时,可以让学生将换到的词放回句子中再读读,在比较读中体会原文用词的精当。如果用“漂”“停”等词显然与原文的轻巧、动态不相符。

再如,“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句中的“抹”字,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字眼,它不仅指明了让鸬鹚下水的独特方式,而且活现了渔人动作的敏捷、轻盈和娴熟。它简直让人觉得那竹篙似到未到之时,鸬鹚就到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可见鸬鹚与渔人配合得多么默契,鸬鹚又是何等训练有素和服从命令。从这个意义上说,“抹”字,如同指挥员下达的一道命令。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换字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当。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改用“扫、排、拨”之类的字眼,就逊色多了。


展开余文
文中像这样精当的用词还有多处,如“悠然、站、忽然”等词,都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其精当的用法。

5.注重读中想象

本文写得非常优美,随着渔人捕鱼状态的变化,似乎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来一幅幅的画面,这画面或恬然幽静,或紧张喧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将静止的文字活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图像,想象那一幅幅或静或动的画面,感受渔人的悠然与鸬鹚的训练有素。因此,我们既要给学生留有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可通过动情地描述、形象的画面、变换的音乐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本单元共有三篇精读课文《松鼠》《沙漠里的船》《山沟的孩子》和两篇略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比金钱更重要》及练习2。

单元重点教学要求:

1.掌握本单元31个生字及新词。

2.进行积累词语、朗读、默读、背诵、自学填表等阅读能力的训练。

3.进一步揣摩课文的写作顺序,领悟文章写法及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

《松鼠》

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产生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能说出理由。

1.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猜谜引入:教师可出示一则谜语,谜面为松鼠的特点,谜底就是松鼠,猜谜的过程中板书课题。

动画引入: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动物朋友,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松鼠的画面。看完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才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引入不仅为激趣,更在随后地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增强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质疑引入:板书课题,关于松鼠,你想了解些什么?

无论哪种引入的方法,无非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读文交流后板书:外形、活动、搭窝、食物

引导:如果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你认为可以怎么分,为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概括为外形和习性两部分。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仅是给文章分了段,还在分段的过程中领悟了文章的成文结构,便于后继学习。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写法特点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有以下写法特点:结构上属于总分段式,先总写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再围绕这一点作具体描写;描写方法上注重通过形容性的词句将松鼠的外形写的形象逼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的。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外形)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再读,边读边圈画在对外形进行描写时写了松鼠的哪些部位?在此基础上出示下面这段文字,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长着四肢,小面孔上有一对小眼睛,身上有毛,还有一条大尾巴。

那课文又是怎样将松鼠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呢?再读,边读边标画,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然后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领悟本段先总后分这种结构方式。如齐读第一句,指名读后面内容。

4.导学第2自然段,自学3、4自然段

2、3、4自然段结构相近,均是在介绍松鼠的一种生活习性。因此,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3、4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通过读使学生明确是写了活动特点和活动时间两方面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方面内容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 活动特点 灵活

活动时间 夜晚

同时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体会松鼠的灵活

学习第3、4自然段,可让学生自读或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上例,自主设计表格展示学习成果

第3自然段

搭窝 搭在哪 高大的老树上

怎么搭 先……再……然后……还

作用 又暖和,又安全

第四自然段:

食物 吃什么  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怎么吃 直着身子、坐、捧

储存食物 秋天,塞到;冬天,寻找

需要说明的是,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只是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步,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文中重点(如第三自然段中的搭窝过程),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比较、想象等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

5.拓展练笔,课外延伸

仿照课文写法将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给大家。提倡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沙漠里的船》

课文简介:这篇课文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因而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继续学习按不同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 导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你们知道骆驼与其它牲畜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吗?(驼峰)你们想更深入地了解骆驼吗?这节课我们学习7课《沙漠里的船》。

二、以课后习题中的表格为依托,引导自学

沙漠环境 骆驼的生理特点 作用

宽广无边 身体很高、脖子很长 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师:以前我们曾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今天这篇课文的许多知识(指板书)也都可以用这一句式练习说话。先由老师做个示范,“因为骆驼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就这句谁能换种方法说?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因为……所以…… ……因为…… ……所以……

师:还有5句(指板书)随你用哪种方法,任选骆驼的一个特点来说。

学生练习说:……

师小结:刚才我们进行了说句子的练习,我们知道这些句子都由表示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组成,但同样是因果关系,在表达上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学了就应灵活运用。

练习朗读,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是怎样适应沙漠生活的。

三、整理知识(采用填图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骆驼的简图,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填。

印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骆驼简图,要求写出骆驼的各部位名称及作用。

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那么,骆驼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

四、运用浏览课文的方法,快速学习后三个自然段。

1.提出浏览要求:概括出骆驼的本领,用﹏﹏画一画。

2.找到后,同桌讨论是否正确。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因为骆驼有许多生理特点,所以有许多特殊的本领,因为有许多特殊的本领,所以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里的船”。大家看课文的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五、课外延伸,说动物的美称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类似于骆驼这样的美称吗?

学生讨论,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以举例。

例:森林里的医生——啄木鸟 和平的使者——鸽子 等等

六、课堂总结,感情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大沙漠?有谁坐过骆驼行走在沙漠里?是啊,在无边无际,无人定居的沙漠里,骆驼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载着人类穿梭在风沙之中,从远古走到现在,在驼铃的叮当声里,驼来了西方的文明,驼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使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骆驼是为沙漠而伴生的生灵,有骆驼在,沙漠就不再孤单,有骆驼在,人类行走天涯就不再遥远。孩子们,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能到沙漠中去,你一定要体验一下骑骆驼走天涯的征服自然,挑战自我的快乐感觉! 

《山沟的孩子》

课文简介:这篇散文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赞颂了山里的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的语言很美,极富感情色彩,因此教学中要重在朗读。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学生就能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去上学的?山里的孩子去上学遭到了哪些困难?那应该怎样读?

另外,可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加强训练。比如,同桌互读、那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老师音读、问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1.引导学习写景内容

(1)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写景的部分: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

(2)体会,从这些对山沟特有景物的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

(3)这样写是不是重复?(生动地把山沟特有的景物描写出来)

(4)从这段的描写中你还了解了什么?(山区生活贫困,条件十分落后)

第二段:

1.默读课文,你能读懂吗?山沟里埋藏的那把能够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勤奋刻苦地学习)

2.思考: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刻苦地学习?(改变)

3.品读:山沟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灿烂的黎明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朗读:充满信心和希望,仿佛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要怀着坚定的信念朗读。

4.小结:山沟的孩子为了使山区脱贫,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不怕天黑,不怕困难,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

 
标签:教学设计 第8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8册教学设计 普通版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音像素材 教学视频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普通版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人教版| 苏教版| 西师版| 北师大| S版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论文|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作文指导| 教师随笔| 学生习作| 作品赏析| 备课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微信: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