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设计教案
阅读:165  
标签:教案 第5册教案 苏教版第5册教案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标签:教案 第5册教案 苏教版第5册教案 千克的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农村新貌33(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新课标| 苏教版| 西师| 北师大| 青岛
1册| 2册| 3册| 4册| 5册| 6册| 7册| 8册| 9册| 10册| 11册| 12册
教案| 学案| 说课| 实录| 案例| 反思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