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61
标签:
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三、认识语言的结构
认识语言的结构有助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1.认识词语的结构
词语的结构比较复杂,小学生没有必要全部理解。但是有些具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语需要引导学生感知,以便他们能在表达实践中运用。
(1)形容词的特殊形态。一为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一为ABB式。这种形式的形容词有加深程度的作用,但主要是读起来显得生动活拨,和谐悦耳,易于表达喜爱之情。如: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夏夜多美》)
一课绿油油的柏树栽好了,就像战士一样笔直的站在那里。(《邓小平爷爷植树》)
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对假山、草坪、柏树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种为AABB式,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等。其作用为加深程度,也有和谐音节的效果。如:
没过多久,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又出现了。(《美丽的小路》)
让人觉得小路确实非常干净。
(2)动词的重叠形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音节动词重叠,如“看看”“说说”。另一种是单音节动词重叠后中间加“一”,如“看一看”,“说一说”等。其作用是表示动作行为只是“试一试”,有时也含有动作行只是“随意”的。如:
开始猜谜了,快把你准备的谜语说一说,看同学们能不能才出来。”(《猜谜语》)“看着妈妈一脸的疲劳,我们都提议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看电视》)
前例“说一说”侧重于“试一试”,后例的“听听”“看看”侧重于“随意”。
(3)数量词的特殊形态
一种是量词重叠,如“个个”“家家”等,表示“每一”或“所有”的意思。另一种是“一”加重叠的量词,其作用是表示事物数量比较多。如:
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失物招领》)
跑到唐老师面前的领回“失物”是许多个学生。
数量词重叠,表示“依次进行”,如: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乌鸦喝水》)小石子是逐个放进瓶子的,不是几个同时放进去的。
2.认识句子的结构
小学生不用分析一般句子的结构,但有些结构特殊句子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便于理解和运用。
(1)认识连动句
有几个谓语是动词及其附属、连带成分构成的句子教连动句。几个动词及其附属、连带成分表示围绕一件事进行的一连串的动作,几个动作除了有先后承接关系,有时还有其他关系,所以几个动词短语之间不能用逗号隔开。如:
一个好心肠的老伯伯走过来问小姑娘:‘孩子,你在等谁呀?’(《在金色的沙滩上》)
如果在“……走过来”和“问小姑娘……”之间加上逗号,动作行为就显得不那么紧凑了。
(2)认识兼语句
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另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兼语句不能理解成两个并列的句子,因为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如: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做客。”(《全神贯注》)
斯蒂芬•茨威格到罗丹家做客是由于罗丹邀请的缘故。
(3)认识主谓短语或复句做成分的句子
主谓短语可以做句子的多种成分,但最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可能是做主语和宾语。当主谓短语做主语或宾语时,短语后面或前面有时有逗号隔开,学生容易看成两个句子。理解这样的句子要注意,主谓或宾语表示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一个人或物件。如:
爸爸告诉小明,我国的火车不断提速。(《火车的故事》)
爸爸告诉我的是“我国的火车不断提速”这个事实。
复句作句子成分——一般是宾语——小学生理解更为困难,要引导他们抓住“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如:
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虽然不缺水,但是由于离太阳太远,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够多,水都以冰的形式存在。(《妙不可言的位置》)
只要学生能懂得,“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水都以冰的形式存在”的就行了。
(4)认识无主句
没有主语的句子叫无主句,一般用来表示出现某种现象,尤其是自然现象。如: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用无主句式表达,见解明了,如加上主语“天空”之类,反而显得别扭。
(5)认识无谓句
没有谓语的句子教无谓句,一般用来表示赞叹。如:
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迷人的张家界》)
用无谓句,对张家界的在美之情溢于言表。
(6)认识双重否定句
谓语中心语前有 “不能不”“不得不”“不是不”“不是没有”之类表示双重否定词语的句子叫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但语气比一般的肯定句子有所不同,有“不能不”或“不得不”的双重否定句有“非如此不可”的意思,有“不是不”的给人打感觉是有什么苦衷,有“不是没有”的含有委屈的意味。如:
(7)认识转述句
转述句是把原来说活人所说的话变成由现在的说话人转述的句子,其结构特点是,表示现在说话人的提示语后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原来说话人所说的话也不用引号,变成心在的说话人的话语。引用不太重要的话语,用这种句子,显得简洁流畅。如: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鱼游到纸上》)
不用冒号和引号,语言也显得干净利落。
3.认识段落的结构
段落通常称自然段,其的结构多种多样,就小学生来说,应了解常见的几种,这样便于他们阅读时能正确理解段意,写作时能自如地连句成段。段落的结构非常复杂,有的段落不仅句子多而且有多个层次,小学生只需认识第一个层次,能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结构和意义就行。
(1)认识总分式段落
展开全文阅读
段落有总述和分说或概述和详叙两部分构成。具体有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
①先总后分的段落,总述部分概括全段内容,分说部分分别加以叙述或详细叙述。这样的段落由于总述部分概括了全段内容,降低了分述部分理解的难度,阅读起来比较顺畅。如:
黑熊踩木球也很好玩。笨重的黑熊爬到大木球上,身子直立起来,小心地移动着双脚,让大木球滚到了翘翘板上。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就掉下来了。你看那黑熊多紧张啊!观众又发出一阵哄笑。(精彩的马戏饿))
第一句说黑熊踩木球好玩,其余几句围绕“好玩”详细记叙黑熊踩木球的过程,让人觉得黑熊踩木球确实好玩。
②先分后总的段落,先分别叙述,然后总结概括。这样的段落,总结部分有着画龙点睛或突出段落中心的作用。如:
屋子的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蟋蟀的住宅》)
前几句详细介绍蟋蟀舒适的住宅,最后一句概括指出这住宅建造并不容易,点明段意,自然地流露出对蟋蟀的赞赏之情。
③先总后分再总的段落,兼有前面两种段落的表达效果,而且形成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谨严。篇幅较长的段落,用这种结果方式,很适合小学生生阅读。如:
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注,不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深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里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编号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首句说明治理黄河的根本办法是管住泥沙,中间几句围绕“管住泥沙”详细介绍治理的具体做法,最后一句说明,这样“数管齐下”就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就能变好。段落虽然比较长,但总分总的结构让阅读变得轻松自在。
(2)认识承接式段落
承接式段落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时间承接,即由先而后连接句子。一种是空间承接,即按空间方位顺序安排句子。一种是逻辑联系承接,即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资质句子。
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句子,能清晰地显示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如:
船靠岸了,小洁的手里还是紧紧攥着面包纸。他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清澈的湖水》)
船靠岸——小洁上岸——小洁向前跑去,事情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
按空间位置顺序安排句子,能鲜明地展现多个事物各自所处的位置。如: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
几句话依次写明天安门、马路、纪念碑各自的位置。
按逻辑联系的顺序安排句子,能让句子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清楚地显现出来。如: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路旁的橡树》)
先说谁变成水蒸气,然后讲水蒸气变成云,最后写云变成雨或雪。后一句紧承前一句而来,没有前一句,后一句就不可能存在。
(3)认识并列式段落
并列式的段落中的几个句子或语段分别讲几个有联系意思。如: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到教堂去做祷告。(《威尼斯小艇》)
段落中的四个句子分别写了做小艇的四种人。
(4)认识因果式段落
因果是段落的第一个层次是因果关系。一种是前因后果,一种是先果后因。如:
另一种说法是,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知趣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的空灵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空灵找不到足够的事物,也渐渐地灭绝了。(《恐龙的灭绝》)
行星撞地球,地球变黑暗,这是原因。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死亡,食草和食肉恐龙灭绝,这是结果。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该面看,色彩就不同了。(《赵州桥》)
前面说现象——海水五光十色,后面说明成因——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
(5)认识转折式段落
转折时段落,前后两部分意思不一致,甚至刚好相反。如:
人们都说黄河石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石怎样变化的》)
前面说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后面讲它给人民来灾难,前后两层意思来了个大转折,由正面转向发面。
4.认识篇章的结构
仅就小学语文教材看,篇章的结构跟段落的结果大体相似。学生可以理解和运用的主要是承接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有单用一种结果方式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先说美丽的小村庄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接着讲村里人砍伐树木盖房做工具,最后写一场大雨袭来,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按时间先后顺序展示了小村庄的变化过程。《燕子》先描写燕子的外形,然后讲燕子的活动,最后说燕子的栖息。几部分互相并列,层次分明。不过一篇文章内容复杂,段落较多,因此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如《日月潭》先写日月潭的位置和景色,然后说它风光秀丽吸引游客。两部分为总分是结构。前一部分分别写日月潭的位置和景色是并列式结构。《富饶的西沙群岛》,从整体看是总分结构,就分述部分看又是空间承接式、结构,而《美丽的小兴安岭》总体是总分结构,分述部分又是时间承接结构。《毛主席在花山》第一段讲毛主席在花山夜以继日地操劳,接着就按时间先后写毛主席和警卫员、警卫员和毛主席同乡亲的就亲切交谈。整体由总到分,部分由先而后,也是两个层次。
四、理解语言的基本方法
1.联系语境
词语的意义总是跟前后文的意义一致的,所以,理解词句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是联系语言环境。如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停在苇杆上了。(《翠鸟》)
对“疾飞”学生可能不熟悉,但联系后面的“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他们不难明白,“疾飞”就是很快地飞。
2.联系和生活实际
有的词句表示的是一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经历过的生活实际展开回忆,他们就豁然开朗。如“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小蝌蚪找妈妈》)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小蝌蚪找妈妈》)
一你啊你的小学生分不清“迎”和“追”,让他们回忆一下他自己或家人出门迎接客人到来时的情景,他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的情景,他们很容就懂得,“迎”是向着对方的正面走去,而“追”是跟在对方的后面跑去;一个在对方的身前,一个在对方的身后,而且行进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
3.联系时代背景
有的词句反映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理解时还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等,如: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展开余文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四周黑洞洞的?“碰壁”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教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和鲁迅先生处境做一些介绍,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4.绘制图画
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图画,能真切的体会到词句的确切意义。如: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雷雨》
“垂”字,学生容易理解为“掉”或“落”。教学时,可让学生画一幅蜘蛛下垂的简笔画。画好后再看一看,他们不难体会到,只有用“垂”,才能准确描绘出蜘蛛下垂的状态。。
5.聆听范读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词语的音韵美。如: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春的消息》)
这一节诗一、二、四行押韵,前两行节奏整齐。教师在范读时让节奏明显一点,韵脚清晰一点,学生聆听后就能体会到用词的音韵美。
3.自由朗读
由学生自己朗读对体会词语声音的美特别有效。如:
要是你在野外米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要是你在野外米了路》)
这一节诗押韵又用叠音词,使诗歌具有较强音乐性。教学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并把叠音词读得稍重一点,和谐悦耳情真意切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4.现场表演
某些动词或表示情态的词语,通过学生的表演,其意义能给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如: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司马光》
句中的“举”不能换成“搬”,“使劲”也不能缺少。教学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口大缸,再用塑料泡沫做一块“石头”。学生认真读课文,细心揣摩人物的动作,然后作表演。如果学生把“石头”放在胸前,砸“缸”时又不用力,表明他没有正确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正误比较,他们就能感到,只有用“举”,只有用上“使劲”,才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当时急切希望砸破水缸救人的动作和情态。
5.仔细观察
有的词语表示的事物或现象在生活中本来存在,只是学生平时没注意观察,所以对词语难以理解。对这样的词语,让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或图片等,他们会一目了然。如: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找妈妈》。
为什么不用“睁”“瞪”而要用“鼓”,学生不能理解。教学时,让学生仔细看看插图上青蛙的眼睛,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青蛙的眼睛不仅圆而且向外突出,用“鼓”既准确又形象。
6.比较异同
一是换词比较,用同义词替换原文中的词语,然后联系前后文或生活经验认真揣摩,就能明白词语的表达效果。如: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十六年前的回忆》)
把“啃”换成“吃”,引导学生联系旧社会监狱中囚犯的生活,他们不难明白,“啃”能让人感觉到被关在监狱中的人吃的窝窝头是又冷又硬,想不饿肚子,只有使劲一点点地“啃”。
另一种方式是删词比较,删去原文中词语,虽然仍然通顺,基本意思也没有改变,但效果大不一样。如: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的住宅》)
把句子中的“总”去掉,与原文两相比较,学生就会明白,有了这个“总”,就说明,所有蟋蟀住宅的出口处都一丛草;要是去掉了“总”,就不那么肯定了,那就意味着有的蟋蟀住宅出口可能没有一丛草。
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把用了修辞手法和没有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比较,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近类对比
内容基本相同但词语使用有所区别,两相对比,文章用语的匠心自毁明白。如: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鲸》)
让学生比较两个分句,他们会发现,最小的鲸重量只有两千公斤,可以用计重器称量,应该是个确切的数字,所以不用“约”;而最大的鲸重量有十六万公斤,不能用计重器称量,只能用其他方法推算,推算出的结果不可能十分准确,所以表示其重量的词语前要加一个有不确定意味的“约”。
8.分析构成
认识词句,尤其是认识句子和段落的结构,引导学生用分析法能够有效地让他们弄清句子和段落是怎样组合起来的。如: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富饶的西沙群岛》)
可以引导学生先把这一段分成两层,前一层笼统地讲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后一层具体说明西沙群岛为什么是鸟的天下,第二层可再分为三层:一层讲鸟的种类多,一层说鸟蛋多,一层写鸟粪多。这样一分析,总分结构就非常清楚了。
9.同类归纳
把相同的语言现象集中起来找出共同点,从而发现语言规律.如 :
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边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乡下人家》)
让学生找出两句话中的并列词语——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结构比较复杂,然后再看它们之间用了什么点号。这样逗号的一种特殊用法就清清楚楚了。
标签:
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人教版教学论文)
下一篇:
北京(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