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试题
教案
论文
课件
语文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阅读:184
标签:
教案
第1册教案
北师大版第1册教案
第6课时练习二(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1页练习二;《作业本》第6页。
教学目标:巩固圆柱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并能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计算中空圆柱体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圆柱的知识结构和方法技能。
教学过程:
1、复习回忆。
(1)开学到现在,学习了什么内容?它包括哪些方面的知识?
圆柱 特征 应用举例
面积 侧面积
表面积
体积
(2)请你自己设计一种形式,
把这些方面的知识写出
来,再进行归类。(填表)
2、独立解答第1题。
3、补充例题:一个圆柱,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是25.12厘米,宽是15厘米,这个圆柱的最大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1)什么样才是最大的?
(2)讨论,如何求底面的半径。
(3)学生解答。集体讲评。
4、独立解答第2、3、4、5题。
第4题的表面积比侧面积大12.56平方分米,就是两个底面积的和是12.56平方分米。
第5题侧面展开正好是正方形,是指圆柱的高与它的底面周长相等,而不是与底面直径相等。
5、集体解答第6、7题,注意总结方法。
第6题的思路可以为:所求体积=大圆柱体积-中间空的圆柱体积
所求体积=圆环面积×物体的长度(厚度)
6、思考题:
规律是:正放时空的部分的体积=倒放时空的部分体积
关键是:求出水的体积占水桶容积的几分之几。
水的体积占水桶的容积是:38÷(38+2)=1920 20×1920 =19(升)。
7、《作业本》第6页。
第7课时 圆锥的认识与体积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5页例1;练一练;《作业本》第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知道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个扇形,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2、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理联想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与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
教具准备:圆柱与圆锥容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抽查1π—10π、12—92的值。
2、求下列圆的面积。
R=3分米 S =
D=4 厘米 S =
C=18.84厘米 S =
3、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单位:米)。(投影)
4 4
10
二、引导探索
1、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展示圆锥体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2、圆锥体的认识。
(1)引导学生观察圆锥模型,明确圆锥的底面是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如果把圆锥模型的侧面沿细线剪开,请同学们观察是一个什么图形?
(3)出示可平分为两半的圆锥体,使学生直观认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出示圆锥体图形,要求学生指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注意:圆锥体高和虚线的区别。
(5)指出下列圆锥的底面和高
3、推导。
(1)学生实验。(两人小组活动)
把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圆锥体容器发给各组,每组白、红、黑的圆柱、圆锥体容器各一个,两个白的等底等高;两个红的等底不等高;两个黑的等高不等底。让学生用圆锥体容器装满砂子(或水)往圆柱容器中倒。让学生发现白的三次正好倒满,红、黑的都不是三次倒满。
(2)讨论。
【1】 汇报结果:白的正好三次到满。(等底等高)红的、黑的不是正好三次到满。(不等底等高)
【2】 白圆锥体容积是白的圆柱体容积的多少?白的圆柱体积是白的圆锥体积的几倍?
【3】 小结: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 。
圆锥体积= 13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 V= 13 sh
三、运用实践
1、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展开全文阅读
(1)审题。 (2)怎么求?
V=13 sh
= 13 ×24×8
= 64(立方厘米)
答:(略)
设问:如果这个铁制零件每立方厘米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千克?你会吗?
2、尝试练习。
试一试。(一人板演,并集体练,反馈评价)
四、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3题。
2、判断练习。
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 )
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
圆锥体积等于等底圆柱体积的 ( )
圆锥体积等于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 ( )
3、作业:《作业本》第7页。
五、课堂小结。
六、深化练习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高不变,如果圆锥、圆柱底面直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两者的体积关系怎样?
圆柱、圆锥的底面积相等,如果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体积关系怎样变化?
第8课时 圆锥体积计算的运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16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8页。
教学目标:巩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能综合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完整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情况确定解答的方法与步骤,并做到计算准确。
教学关键:明确求出圆锥的体积是思维活动的核心。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填表)
名称 底面条件 高
圆柱 底面半径3厘米 20厘米
底面周长25.12分米 12分米
圆锥 底面直径10厘米 15厘米
底面积50.24平方厘米 9厘米
2、教学例2: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测得它的高是1.5米,底面周长12.56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1)这道题目你自己能否解决?关键是什么?
(2)你计划分几步来解答?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3)想好后自己先尝试解答。反馈评价。
(4)自学例2书本第16页。
3、试一试。按上面的步骤解答。(略)
4、练一练第1、2、3题。
5、第4题:思路一:这堆砂的总质量÷载重量=运的次数
1.7×(13 ×12×2)÷3.4=4(次)
思路二:这堆砂的总体积÷一次可运的体积=运的次数
13 ×12×2÷(3.4÷1.7)=4(次)。
1、课堂小结与《作业本》第8页。
练习三
教学内容:P18~19 练习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圆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说圆锥的特征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P18 – 1。
3、P18 – 2 。
它们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二、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个圆锥的体积。
⑴、底面积12平方厘米,高5厘米。
⑵、底面圆的直径3分米,高40厘米。
⑶、底面圆的直径2厘米,高1. 2米。
2、有一圆锥形的麦堆,经过测量得底面圆周长是9.42米,高0.8 米。小麦每立方米重60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吨?
3、思考题:
解题步骤:
圆柱形玻璃缸的底面积:12.56平方分米
圆锥的体积:2.4立方分米
水升高:约0.19分米
三、小结: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作业:
P18 4~6
复习(一)
教学内容:P1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文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出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让学生分别指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实物,介绍它们的特征,并完成P19表格。
2、提问:
我们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
填空:
4厘米 = ( )分米
4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4立方厘米 = ( )立方分米
4亳升 = ( )升
2平方米6平方分米 = ( )平方米
2立方米6立方分米 = ( )立方米
2升6亳升 = ( )升
2. 5平方米 =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2. 5立方米 = ( )立方米( )立方分米
要求学生说出化聚的理由。
⑴、P19– 2
提问: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P19 – 3
二、综合练习:
展开余文
1、控一个长方体水池,长5米,宽2米,深1米,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求哪些问题?
①、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②、水池的容积是多少?
③、如果在水池的四周及底面涂上水泥,涂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补充有关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①、如果挖出的土每立方米重250千克,共挖出多少吨土?
②、如果每小时挖土2.5立方米,挖这个水池要多少小时?
③、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30千克,需要水泥多少千克?
三、深化练习:
1、用 2个棱长为4分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 ),体积是( )。
2、把两块长2分米,宽1分米 ,高0.5分米的砖,怎样粘合表面积最大?怎样粘合表面积最小?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四、作业:
P19-20 4~8
复习(二)
教学内容:P2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圆柱、圆锥的体积怎么求?
V = S h
V = 1 3 S h
2、填表
P21– 9
二、综合练习:
1、一个圆锥体的钢零件,底面圆的半径是2分米,高1.分米。钢每立方分米7.8千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千克?
2、一个圆柱体的喷雾筒,底面直径1.8分米,高3.3分米,里面能装药水多少升?
3、一个长方体水槽,长30分米,宽25分米,高18分米。贮水后水深14分米,共贮水多少千克?(1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
4、一个圆柱形的烧杯,底面积是25平方厘米,里面有半杯水,放入一块小石头全部没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了4厘米,这块小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5、一个棱长是20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还需削去多少立方厘米?
三、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作业:
P21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简单知识,能看懂并会分析统计的数据,学会绘制简单的统计表,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2、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资料的分析,受到一定程度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绘制统计表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
1、复式统计表因为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分类整理,确定栏别都是难点。
2、统计图因为类别多,制图复杂,纵轴、横轴上的数位难以确定,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1、统计表 3
2、统计图 5
3、复习及测验 2
统计表
教学内容:P23 – 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以及它的用途。
2、使学生初步掌握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以前已初步了解了有关统计的一些知识,谁能说说在绘制统计表前要做哪些工作?绘制一张简单统计表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2、统计表的作用很大,有时一张简单统计表不能全面地反总问题,这时就需要绘制较复杂的统计表。(揭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出示)
分析讨论:上述资料的统计要求是什么?
应怎样分类整理?
归纳;根据统计要求,既按年级分类整理,又要按性别分类整理,那么谁能给这张统计表写个总标标题?
2、教学复式统计表的一般方法:
⑴、确定统计表的总标题后应注明制表日期。
⑵、设计统计表的表头。
统计表的左上角叫表头,一般:
① 说明横行的主要内容;
② 说明纵行的主要内容;
③ 说明表中的数字资料。
例1 中①表示性别,②÷表示年级,③表示人数。(①、②也可以互换)
⑶、这张统计表,横行按性别排要几项?竖行按年级排要哪几项?(介绍“横栏目”和“纵栏目”)其余空白部分填写数据(介绍数据栏)
⑷、师生共同填写统计表。
要求学生对标题、日期、表头及栏目的数据核对一遍。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⑴、这所学校的学生总数是( )人,男生( ),女生( )人。
⑵、 ( )年级的学生最多,( )年级学生最少。
⑶、男生比女生( )( )人。
4、上述表格也可以横栏填“年级”,纵栏填“性别”。与是表有何区别?
(形式不同,作用一样)
5、试一试。
⑴、学生填写制表日期与表内数据。
⑵、计算合计与总计来检查数据填写是否正确。
⑶、回答问题:
你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①、哪个部门的职工人数最多?哪个部门最少?
②、哪个部门的女职工人数最多?
③、全厂职工共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人?
三、小结:
1、说说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区别?
2、复式统计表的格式是怎样的?
表的外部有些什么内容?怎样确定?
表的内部有些什么内容?
四、作业:
P25 – 练一练
百分数统计表
教学内容:P36 – 3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复式统计表的绘制方法,认识它的作用。
2、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列式计算:
⑴、4是18的百分之几?
⑵、18比4多百分之几?
⑶、( )的30%是12。
⑷、( )比12多30%。
2、有些统计要更清楚地反映式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情况,还要计算出相关的百分率,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统计表。(揭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分析题意。
2、讨论分析:
⑴、与上节课学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
①、为什么纵栏没有“合计”一栏?
②、合计栏的百分数应怎样计算?
⑵、计算出各镇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数,并填入表内。
⑶、计算出该县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数,并填入表内。(同桌核对)
3、回答问题:
⑴、这个镇全年总产值是( )亿元,中农业总产值有( )亿元,占全年总值的( )%。
⑵、( )镇全年总产值最高,( )镇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率最高。
4、试一试。
⑴、这张统计表为什么不设“合计”栏?
⑵、1995年比1994年增长百分数,应以哪一年收入作为标准?
⑶、回答问题:(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①、从这三户看,1995年的人均收入比1994年是否增长?
②、哪一户人均收入归高?
③、哪一户人均收入增长最快?
三、教学小结:
1、说说百分数统计表的内容?
2、比较上一节课的制表步骤,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3、归纳:
通过百分数统计表,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比较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增减的百分比。
四、作业:
P28 –1---2
练习四
教学内容:P29 – 3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绘制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绘制单式统计表:
1、出示P29 – 练习四,1。
2、要求学生独立绘制统计表。
3、回答:你从这张表中看到了什么?
二、绘制复式统计表:
1、出示:P30 – 2,分析题意。
2、绘制统计表。
问:表中应有哪些内容?
3、你从这张表中看到了什么?
三、绘制百分数统计表:
某校六年级各班总人数和男生人数统计如下:
六(一)班,共50人,男生23人;六(二)班,共48人,男生24人;
六(一)班,共52人,男生24人;六(一)班,共49人,男生26人;
分别算出各班男生总人数的百分数(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再制成统计表。
四、小结: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有地方吗?
五、作业:
P30 3~4
2.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32 – 3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它的作用。
2、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格式,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条形统计图。
3、会简单地根据数据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制作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分析有关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总是用统计表示的数量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板书: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我们这节课来研究条统计图(板书:条形)。
二、教学新课: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组成。
⑴、什么是条形统计图?
⑵、它包含哪些内容呢?(投影条形统计图)
某校图书馆购书情况统计图(1987~1990年)
条形统计图中的哪些内容?
展开余文
条形统计的特点是什么?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出示例1,介绍步骤:
⑴、在适当的位置画好纵轴与横,并在上面写上标题和制作日期;
⑵、定好宽度与间隔;
⑶、定好单位长度;
⑷、画直条,写数量,注年份;
⑸、美化。
3、回答问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五年中 降水最多, 降水最少,平均每年降水量大约是产 毫升。
4、试一试。
按照例题的要求与格式自己绘制统计图。
三、教学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四、作业:
P34 练一练NO.1----
练习五
教学内容:P3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并初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那么:
什么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绘制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二、练习:
黄岗煤矿1989~1993年煤产量如下:
1989年产煤90万吨,1990年产煤120万吨,1991年产煤150万吨,1992年产煤210万吨,1993年产煤250万吨。
制成条形统计图。
由学生说出步骤,师生共完成。
完成后请学生说说你从这张统计图中看出了些什么?
三、作业:
1、P36 – 2
2、以年级为单位,统计全校人数,制一张统计图。(一个星期完成)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P37~3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一张反映某地2004年月平均气温的条形统计图,按例2内容。
2、提问:
这是一张什么统计;科?根据内容补上标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制方法。
3、出示同一内容的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⑴ 、说说区别,并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⑵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比较、分组合作绘制;
小组交流,说说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⑶ 、作业讲评。
2、根据所绘制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⑴、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
⑵、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⑶、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小结:通过这张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某地20044年逐月气温变公的情况。
3、试一试。
⑴、提出服务业要求:书写工整,制作正确、美观;
⑵、学生绘制;
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有起伏,但总的都有增长);
⑷、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业。
三、小结: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2、绘制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时,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
3、绘制统计有哪些要求?
四、作业:
P39 1– 2
练习六
教学内容:P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格式与作用。
2、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教师的帮助下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怎样的?
二、练习:
学校气象小组记载8月14日各时刻的气温如下:
时 刻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温度(。c)12 15 24 20 14 10
1、师生共同完成制作折线统计图;
2、引导学生看统计图,从统计图中看出相关的信息。
三、小结:
四:作业:
P41 2~3
复 习
教学内容: P43 – 46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数据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统计表、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
2、能根据图表正确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表、统计图?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复式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
统计图表
条形统计图
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2、选择。
⑴、容易反映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 )
⑵、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便于表明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 )
⑶、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 )
3、填完整下表:
特 点 作 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二、应用图表,解决问题:
观察下面化肥厂年去年1~4季度产量(吨)统计图,中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把它们纠正过来:
⑴、学生讨论、纠正;
⑵、总结方法及要求;
⑶、修改回答问题:
①、平均每月产量是多少?
②、第2季度比第1季度比增产百分之几?
③、如果计划生产1000吨,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
三、复习小结:
1、各种图表的制作方法;
2、各种图表的作用;
3、会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四、作业:
P44 4~5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理解比例怕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4、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5、能应用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
2、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关于正反比例的判定。
课时安排:
(共20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 3
2、比例尺 3
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
4、正比例 2
5、反比例 2
6、比例应用题 5
7、复习及测验 3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P47 –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角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⑴、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⑵、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⑶、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二、教学新课:
1、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自学反馈: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③、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⑶、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⑷、巩固练习:
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 4 读作 5比4
前项 比号 后项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前项
5 : 4 = 5 ÷ 4 = 1 1 4 ……比值
后项
3、试一试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表示什么?
反馈小结: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1 5 倍,张明植树棵数是李强的 5 6 ;而衙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三、练习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120 :7 1 1 5 :1 2 5 1.6:1.8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P49 3~5
标签:
教案
第1册教案
北师大版第1册教案
第6课时练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备课参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内含配套教学用图)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线和角22(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下一篇:
比的基本性质(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教案分类查询
人教版
|
新课标
|
苏教版
|
西师
|
北师大
|
青岛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学案
|
说课
|
实录
|
案例
|
反思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