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试题
教案
论文
音像
素材
课件
班主任
数学资源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939
标签:
教学论文
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寻找一体型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人文意识 一体型阅读教学
诚如时下一些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当前的阅读教学已遭受了无数的口诛笔伐,而其批评中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的流失。也许我们面对这样的批评觉得有些冤枉,因为这每个教师都十分清楚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性,平时在上课时都有所贯彻,怎么就遭了批评?但学生人文底蕴的流失,阅读分析能力的不见长进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教学中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我们听过各式各样的课,但引人深思的课又是何其少啊。其中我所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这堂课没什么名堂”或“这堂课太平了”。“平”,四平八稳的“平”,平淡无味的“平”,这样的课缺少纵深开阖的思维空间和广阔的意蕴景深。有些阅读课上,教师对句子、句式的掌握或者朗读的指导很有成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人文性有所不足;有些阅读课上,人文性倒是摆出来了,但显得十分生硬,将所谓的“思想”解构、量化,甚至使学生说一些“套话”“口号”来凸现其“思想性”,严重的以至于脱离课本,纯粹口头教化,落得思品课与语文课不分之讥。还有一些课上,教师有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想法,但两者结合得很勉强,而其效果只不过是上述两者之和而已。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以各式“套话”来应付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长此以往,学生还能有多少人文底蕴的确是值得怀疑的。
如何才能既将人文性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有机结合,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此要谈的就是通过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并藉此在一体型阅读教学中寻找突破口,进而解决将人文性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使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更易让学生化为己用。由此,就产生了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把握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
要了解人文意识,先要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对把人作为“东西”来研究,要求尊重人的情感需要,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行并重的生命个体。人文精神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完善的人格,造就健康身心。它提倡个人在自由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当人文精神被整合到意识主体之中,成为意识的一部分时,我们即称之为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这种意识,可以通过感性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理性的形式体现出来,它一经形成,就会渗透于人的各种行为之中,使其有所改观。它不单是什么纯粹抽象的事理,而是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跃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与某些哲学命题相反,它有其感性的一面。例如我们读《乌衣巷》一诗,我们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那多重的悠悠人文之情,但要一一列数出来,又未必说得一是一,二是二了。对此陶渊明的说法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文意识也往往通过情感体现出来,在人文活动中,永远存在着一种对人类的关怀,对创造事业的激情。由于人文意识突显了感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因此比起冷冰冰的“思想性”三字来得更容易让人们清楚自己努为的方向。
人文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昭然若揭。阅读教学从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上来看是一种较特殊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归根到底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方式,是通过阅读课实现的文学接受,传播、巩固普遍社会价值观及人文精神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达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共识,为更深广的社会交往提供多元社会价值的整合基础。学生在阅读课中,应期待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认同,作者则在作品后面期着学生的理解。这里的认同和理解的联系就在于作者业已存在的、学生有待完善的人文意识。同时,体会他人内心的感受本身也是体现人文意识的重要条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种交流呢?我们知道,写作时,作者总是先具备了一定的人文意识,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也就是说,作者的人文意识领导了文字语言的组织。因此,阅读教学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教师应先自己把握好作者的人文意识(请注意,是教师把握),让各种教学内容都处在这个人文意识的观照之下。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线索明晰、统一,具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妙处;反过来,语言组织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作者人文意识的领悟。
诚然,许多课文存在着召唤结构,即存在着留待学生补充的空白,也存在着合理误读的可能,这样,我们是否有可能忠实地把握作者行文中透露的人文意识呢?但人文意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共识,不论作者的切入方式如何,其基本的内容大体还是一致的。此外,可不可以寻找“本中的人文意识”?在此必须明确的是,阅读教学更为深层次的目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学生最终对话的,不是文本,而是作者的创作意识,是充满情感、期待理解的人。寻找文本中的人文意识,这种提法自身就显得不够“人文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使阅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如果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领悟到人文意识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规律,可以想见,在他(她)的将来可以独立地聆听列夫托尔斯泰、傅雷、鲁迅……的教诲,该是何等喜人。
二、为什么是一体型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结构类型繁多,例如“支点型”、“辐射型”、“阶梯型”等等。但我认为一体型阅读教学最能够体现人文意识与语言文字之间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特点。因为语言文字不仅表达意念,更是创造意念的场所。所谓一体型阅读教学,就是指那种浑然贯通、达到教学的整体化语言文字与人文意识、思想情感水乳交融的一种阅读课结构类型。在一体型教学中,某些环节既是帮助学生体会人文意识的,同时又是针对语言文字进行的训练。人文意识与语言文字两方面必须相互促进,合理渗透人文意识于语言文字品析、感受之中,才能较好地避免填鸭式的说教和学生口号化的应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体型教学就是要顺应作者人文意识引导语言文字这一规律,以把握作者内在的人文意识为骨架,建构血肉丰满的课堂阅读教学。
展开全文阅读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时,就为此做了一番尝试。这篇课文看似简单,也很难挖掘出“出彩”的地方,很容易就把这篇课文上“平”了。我经过反复朗读、思考,突然想到这篇课文中其实指向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文命题,即对人类生存世界的美的关注。卧龙山景,大小熊猫,以及考察队充满爱心的跋涉,无一不洋溢着美的真谛。把握了这一点,教法也就产生了。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并将找出的句子美读。最终学生不仅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美,更发现了人类内心的美,进而体会到那种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悠悠人文意识。在这个例子中,学生既进行了分析句子、情感朗读的训练,又对人文意识进行了体验。这种体验促进了美读和分析句子的能力,训练了其艺术直觉①,反过来美读与分析句子又促进了对人文意识的体验,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一体型阅读教学的特点。整堂课有一定的纵深度,有比较开阔的思维、联想空间,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淡”,也避免了理性化的说教。而且,学生更训练了一种对别人内心感受的估量能力,这种能力是关心他人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这种估量能力的人至少在别人看来总是自私自利的。
三、如何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寻找一体型教学的突破口?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但我认为最起码的就是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具体的做法,笔者目前仅能谈以下几点,权作一次抛砖引玉。
(一)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对作者的同情或理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情感化的一面。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黯然失色。只有在情感中显示出来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更为迷人的魅力。例如我们往往喜爱影视作品中的高潮,那种相拥痛哭的场面,很多时候就是情感中浓烈的人文意识在起作用。所以,要把学生吸引到老师关于人文意识的意图上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为此,教师必须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我在教学《江雪》一诗前五分钟,将这首诗连念三遍,读到全身悚慄,内心激荡,才走进教室上课。学生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课堂上静得出奇,学生的朗读犹如空谷传音一般,较好地把学生引入到隐藏着人文意识的情境与意境中去。目前有不少课文都有其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深入品析以使自己动情。如果教师心中包含着一股激情与冲动,感到这一课已经到了不上不快的程度,自然就能用情去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让学生在自身情感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去体会、感悟课文中的人文意识。
(二)大处着眼,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统一指向:即一个由教师确定的,事关全文人文意识、语言文字特色的中心点。既然是一体型的阅读教学,就要求教师将所有的教学手段、方法融于一炉,将所有环节都指向已经确定的中心点。如上面讲到的《在大熊猫的故乡》一例,整堂课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对美的关注”这一人文命题展开,所有的环节都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可能地保持了教学结构的统一。
(三)小处着手,精心展开局部引导。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大海的歌》时,提问道:“作者看到海港这样美丽,这样繁忙,心情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又问:“书上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读出“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一句,教师马上抓住这一点不放,于是出现了以下精彩片断:
师:“飞溅”是什么意思?
生:海浪打在船头上,一下子碰碎了,浪花迸起来往四处乱飞。
师:这一句不是写浪花唱歌吗?怎么说是写作者高兴愉快之情呢?
生:浪花本不会唱歌,可作者这时迎着海风,站在船头,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看着海港繁忙的景象,心里很高兴自自豪,望着望着,就把波浪与船头撞击时的响声,当作是浪花在唱歌了。这说明当时作者是十分高兴的。
师:你说得好。这个句子从字面看,是写浪花在唱歌,实际上是表现作者心中高兴愉快。写作上,我们称它为“借景抒情”。谁起来说说,这句话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生:这句话是借浪花撞击船头的景,抒发了作者内心高兴的情。
师:说得好极了。请同学们带着高兴、愉快、自豪的心情,小声随老师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大声有表情地读。)
生:(小声随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能把作者高兴、愉快、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二、三自然段。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实例中,教师就是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那种含蓄而纯洁的人文意识,先让通过“作者看到海港这样美丽、这样繁忙,心情如何?”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人文意识,然后,以这个对人文意识的初步体会为基础,进行品词品句,乃至写法的指导,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朗读,感悟作者的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为学生品词品句、写法学习、情感朗读提供了依据,反过来品词品句、写法学习、情感朗读又将学生对作者人文意识感知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较好体现了一体型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意识的密切关系。
(三)抓住文学形象,体会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
不管人多老或多少,人最易接受的总是具体形象。课文通过阅读其实已是文学作品,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即通过语言文字塑造包含一定意蕴的形象,而人文意识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感性化的一面。因此,可采用课文中的一些特征鲜明、包含人文意识的文学形象,作为整堂课的中心点,让学生在感受文学形象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在文学形象中所寄托的人文意识。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就以扬科的眼睛这一文学形象作为中心点,让学生想象眼睛前后几次的不同形象,让学生透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去关注小主人公动荡的内心世界,去同情扬科,为扬科担心,从而还学生以人文意识。这堂课中,教师就是把握住了作者呼唤同情心、呼唤真善美的人文意识,找准一个相应的文学形象,使整堂课不仅有感性的认识,思维的纵深,还有对文学形象的想象,形成多层次、多点面的阅读教学空间,牢牢地吸引了在场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四)立足文本,避免“贴标签”式的说教。
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贴标签式”的教法。譬如要学生一一罗列出人物的各种品质,或是有那几点是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出发点很好,但学生来说是否奏效呢?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伟大”、“坚强”、“勇敢”之类的词汇给人物贴一个标签了事。问题关健在于学生人文意识“悟”得有多深,而非“表达”出了多少人文意识。即“文道的统一,重在感染,而不在说教;重在感性,而不在于讲出多少空泛的道理。”②在有些课上,教师一味往学生自身的生活领域去探究,为了“人文精神”而游离于教材的语言文字之外,结果往往导致语文课的性质发生偏差。在这一点上,支玉恒老师给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案例。他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进行当场范读,倾注了满腔的情感,以致全体听课的学生和教师潸然泪下,甚至抽咽不止。仅仅这样一个主要是针对语言文字层面的教学环节,就把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无可言状的人性淋漓尽致地传达给了学生,其人文意识的感染、教化作用是任何贴标签式的说教所永远无法企及的。
(五)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较长期的学习生涯中,不断让其受人文意识的感染,实现人文教化的潜移默化,就要求教师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特殊素质,并不断吐故纳新。这些素质之所以如此特殊,就在于其有别于一般职业,是专门针对阅读教学工作的素质。除了合格的教师基本功和应有的人文意识之外,若想在阅读教学中将一体型阅读教学中寻找突破口,还务必在一些方面进行努力提高:
展开余文
1.丰沛的情感。教师没有足够的情感,学生也就生产生不了应有的情感,使之感染人文意识也就无从谈起。支玉恒老师正是利用了强烈的情感,才用一次平凡又不凡的朗读,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一般说来,人人都有一定的情感,都有动情的时候,但作为教师就得有一种因课本中的作品而动情的能力。这种情感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来自教师自身的人格修为。不少课文只要深入地理解,自能发现其动人之处。平时在业余可多用心去感悟自然,去垂问自己心灵,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能陶冶心性且能产生一定激情的业余爱好。如听听古典音乐,纵笔挥毫,泼墨成趣……现在音像制品市面上较多,也可静下心来品味一部优秀电影。以上种种,对于培养丰沛的情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必要的时候,它们更能给教师以一股激情,一股动力。我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前,因为膝部旧伤未愈,情绪十分低落。这时我给自己放了一支贝多芬的《田园》,那安祥恬美的音乐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想到当年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依然创作出这般伟大的杰作,我的精神就又振作了起来。在那堂课的里,我带着几分贝多芬式的激情,还是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较富于诗意与想象课堂情境。
2.良好的文学接受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唯有具备这两点才能从看似平平无奇的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这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取得。平时可多读些名著及相关作家的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不断提高把握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丰富而活跃的思维则只有通过不断地思索才能获得。我在准备《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在反复阅读中发现了一些疑点。如:大娘的小孙孙为什么会被炸死?合理的解释就是小孙孙还不太会行走,也许还只是身在襁褓中婴儿。想到这儿,我就完全被作品打动了。综合来看,以上两点实现的关键都在于教师自己心灵的投入程度。
当然,教师应当提高的相关素质还有很多,但针对本文主题,着重提以上两点。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上海《新民晚报》已将此评定为文化领域的十大热点之首。国家教育部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在《在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修订的报告摘要》中指出的“要树立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思想,把育人放在基础教育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其实就是要求加强人文意识的熏陶、培养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我们教材中尚存在着“贴标签”、过分强调理性分析的情况,我们期待着更加顺应语文教学规律的好教材出现(业已面世的《新语文读本》当然已带给了我们一个看起来不错的讯号)。同时,也应看到我们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今天,个人知识量的覆盖面已相对缩小,民族发展的优劣更主要地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通过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进行一体型阅读教学,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更富于纵深的空间感和人性化气息。通过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进行一体型阅读教学,还阅读教学以人文性,在整个人文意识的培养工作中必将发挥其应有作用。
-----------------------
①指那种从作品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的心理能力。
②引自《支玉恒课堂实录》。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
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心灵超越与境界》,1996年7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
《艺术的意蕴》(“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从书之二)
杨小微:《现代化与主体性》。
《支玉恒课堂实录》,心恒 著。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示范小学 王绍玲 浙江省海宁市马桥柏墅小学 吴斌)
标签:
教学论文
抓住作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语文课”缓谈模式——对当今两类“阅读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
阅读教学应突出“六新”
教案分类检索
部编本
|
人教版
|
苏教版
|
西师版
|
北师大
|
S版
1册
|
2册
|
3册
|
4册
|
5册
|
6册
|
7册
|
8册
|
9册
|
10册
|
11册
|
12册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文章分类查询
德育
|
论文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教学反思
|
作文指导
|
教师随笔
|
学生习作
|
作品赏析
|
备课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微信:
13958889955
电脑版
瑞文语文网